■记者 马银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3年至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嘉兴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Ⅲ类水占比从原来的0%提升到2024年的100%;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从2013年的61分提高到2024年的87.37分……海宁的生态底色,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发鲜亮。
从“环保攻坚”到“幸福满城”的蝶变,源于我市在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供给、“两山”转化路径上的系统性突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在绿色发展赛道上,我市计划“十四五”期间以“241”产业集群为骨架,将光伏产业打造成千亿级绿色增长极。晶科、正泰等龙头企业率先探索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23吨、节约用水20余万吨、削减原料消耗30余万吨。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产业与生态的双向奔赴。
与此同时,我市全方位构建绿色低碳体系:18个村(社区)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4个重点平台覆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园区试点,5个项目成省级标杆;全省首创村(社区)低碳指数,将“双碳”要求嵌入生态环境管控体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
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流域治理,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使海宁的河流湖泊水质明显好转。上塘河从问题河道到连续7年Ⅲ类水达标;两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稳定保持100%,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连续8年考核优秀。
在生态产品打造上,我市着眼生态修复与建设,通过东西山公园改造、赞山公园建设、大运河保护等具体工作,勾勒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
例如,东西山公园提升改造项目中,将这两座承载着海宁历史文化和市民记忆的“城市绿心”进行整体提升,打造成了集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而赞山公园建设中重点完成山体复绿、登山步道、基础运动场地及湿地景观。
放眼全市,我市这样的生态产品还有很多。长水塘生态湿地通过修复,出水水质从Ⅲ类升至Ⅱ类,成为33种鸟类的栖息乐园;鹃湖作为人工湖,水质常年保持Ⅱ-Ⅲ类,90公顷环湖绿化四季繁花,是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百年翁金线两侧古树参天、浓荫蔽日,这条生态主轴串联起盐官古城、回头潮公园、梁家墩等节点,一路风光更是催生出生态旅游、乡村民宿等绿色产业。龙渡湖、神仙湖、鼠尾山……这些碧水青山让海宁处处皆景、步步生情。
如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我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独特的产业与文化,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路。
来到许村镇科同村,这里以“科同老街+香氛产业”为核心,用“香氛+文旅”激活生态价值。今年以来,调香师培训、生态研学活动接连举办,29场共富夜市持续升温,直接带动低收入群体月增收3000元,香气飘出了共富味。
作为曾经的环境治理“后进生”,周王庙镇云龙村则通过清退污染产业、修复生态、深挖蚕桑文化,构建起“一根丝串起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链,仅蚕宝宝认养等新业态就年创收200万元,蝶变为生态优等生。
再看袁花镇长啸村,通过打破养猪污染困局,借“千万工程”东风腾退养殖户,引进菌菇产业,并以菌菇文创、文旅节、研学经济等延伸产业链,大幅提升了村民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
就连曾令人头疼的秸秆,也在海宁完成了“变形记”。我市通过构建“村级+区域+县级”三级收储网络,为当地农民新增了秸秆收集、存储、运输等就业岗位。此外,培育6家专业化离田服务主体,布局3个终端利用项目。项目创新“农户认股分红”模式,2024年实现了村集体年度分红176.52万元,村民分红共46.75万元,形成“秸秆利用-土壤改良-农产品提量”的良性循环,更助力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7微克/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的最美底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我市以实干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绘就了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潮城新画卷。接下来,我市将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