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同铸就“心”跨越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爱海宁·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市级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关乎民生福祉、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命题。作为服务海宁百万市民健康的主力军,我市市级公立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千县工程”建设号召,全力投身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宏伟征程。即日起,本报推出《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系列报道,深入探访“家门口”的各家市级公立医院,见证市级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创新与突破。

■记者 贺洁靓

清晨的阳光洒满病房,83岁的葛大伯在女儿搀扶下缓缓踱步。想起半个月前那场生死时速的抢救,老人仍心有余悸:“是医院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位盐官的老人不会想到,他的康复不仅是个人生命的重生,更标志着海宁市人民医院从心内科到外科的协同突破,以及多学科联动模式在县域医疗领域的成熟落地。

从“内科极限”到“外科突破”

心脏诊疗的协同跨越

葛大伯的险情始于突发急性心衰。送到市人民医院时,其肌钙蛋白指标飙升至1100(正常上限仅40),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严重,左主干狭窄80%,远端近乎闭塞。这种情况无法通过支架介入解决,唯有冠脉搭桥手术能救命。

“放在几年前,这样的病人只能转院,40分钟的路程对心梗患者就是生死线。”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吉亚军坦言。作为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该院心内科自2014年开展介入治疗以来,已通过支架手术挽救数千生命,但面对葛大伯这类复杂病例,内科技术曾触“天花板”。

转机在于心胸外科的崛起。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水芳、院长孙彦牵头下,心内科与心胸外科团队迅速会诊,制订“先保守稳病情,再手术攻坚”方案。一周后,在浙大一院专家帮扶下,历时5小时的冠脉搭桥手术成功完成。

这是嘉兴县市级医院首例此类手术,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的精密协作。医务科组织术前多学科评估,ICU备好术后监护方案,手术室协调设备与麻醉团队,最终实现“县内救治”突破。

类似协同也体现在78岁朱阿姨病例中。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引发心衰,药物治疗无效后,心内科徐和平主任联合心胸外科团队,为其实施主动脉瓣置换+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过去这类手术只能去省级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朱阿姨的女儿感慨道。

“首例搭桥手术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内科治不了就转院’的惯性。”陈水芳指出,心脏疾病诊疗已从“单一内科”走向“内外科联动”,这种模式让患者避免转运风险,更减轻了家庭负担。

从“胸痛中心”到“多中心联动”

协同模式的全面延伸

葛大伯和朱阿姨的救治,得益于市人民医院构建的“中心化”诊疗体系。2018年,该院成功创建嘉兴县级医院首个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其心血管介入手术量居全省县级医院前列,无射线电生理技术更是成为全国县级医院标杆,急性心梗患者“门-球时间”(从入院到血管开通)压缩至平均58分钟,最短仅11分钟,刷新国内纪录。

“胸痛中心的核心不是建个机构,而是打破学科壁垒。”市人民医院院长孙彦解释,该中心以心内科、急诊科为骨干,整合院前急救、影像科、手术室等10余个科室,形成“120救护车-急诊抢救室-介入手术室-病房-康复”的全流程闭环。为抢时间,医院设专用胸痛停车位,保安、护工都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确保“从门口到导管室”无缝衔接。

这种协同理念迅速延伸到其他领域。2018年成立的卒中中心,4年完成取栓手术400余例,数量居嘉兴前列,术后好转率超国际标准;心衰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质控排名全省第一,通过分级诊疗和长期随访,显著降低再住院率。

“我们生怕学科‘太专’,反而失去协同力。”孙彦说。这种理念体现在硬件布局上,3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避免心梗、脑梗患者“占台”等待,3台ECMO为危重症患者兜底,专用信息系统实现院前预警、实时传输数据,一键启动多学科团队(MDT)。在海宁,14 家镇级救治单元、136个村级胸痛站点已完成建设,形成“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快速转诊网,让心梗患者在“最后一公里”也能得到规范救治。

合力织就全域生命网

打造县域医疗的协同样板

在市人民医院,“协同”早已超越单一病种。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康复科联动,实现“保守治疗-手术干预-康复跟进”的一体化诊疗,尤其对脑卒中、颅脑损伤等急症患者,能缩短救治时间,降低致残率,让脑疾病患者获得与省级医院同质的救治效果。呼吸内科和胸外科联动,使肺部肿块患者的救治更及时精准高效。

这种模式的根基,是对“患者需求”的极致回应。从“留不住病人”到“病人主动来”,背后是人才培养(每年选派骨干赴沪杭进修)、技术引进(传导系统起搏等特色技术国内知名)、管理创新(多学科联合查房、数据质控分析)的系统发力。

如今,市人民医院的“中心化”建设仍在延伸。从胸痛到卒中,从心衰到创伤,这种以多学科协同为核心的诊疗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县域医疗的高度。它证明,即便在基层,只要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壁垒,就能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民生承诺,为健康中国的县域实践提供鲜活样本。

市人民医院(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