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江
生与死,作为困扰人类的永恒主题,历来也是哲学家思索的课题。当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面临日益清晰的人生旅程的终点,会作出怎样的终极追问与精神追溯,给当下的人们以反省和思考?这本《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或能以它独特的个人经验的维度,呈现一份不同质地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记录。
著者朱锐,是高校哲学教授。本书是他在生命临终,围绕“生命与死亡”思考的文字。当然其中的部分,是其对相关主题的哲学课笔录。
哲学的思考,更多的意义大约指向某种途径,并非给出标准。事实上,同样的标准,亦存不同的思想指向。只要生命经验存在,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哲学的思考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关于生命以及与之相关各类问题的思考,其独特意义显然不容忽略。不妨随机择取几点印象,作为某种阅读体会的回顾吧。
关于“恐惧”。著者从自身经历回忆,包括曾“担心自己有很严重的病”,“不敢去”医院,心态从恐惧到平和,间叙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那种带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恐惧,引导读者思考恐惧的理性与非理性,认为或许“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关于“死亡”。因为身患绝症,对生命的感受,必然比之于他人更显特殊。在“必须面对”的现实面前,著者坦承,感到很“挫败”“绝望”。但这跟狭隘的恐惧死亡不同。著者认为,“死亡”是个终点,“死”是过程。人可以从“大我”的角度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自然界的力量。
关于“身体”。以某种理论,譬喻了身体的“三重”投影,以不同维度的生命体验,理解“爱”“命运”“向死而在”等生命现象。
关于“生命与世界”。著者的思辨,涉及文学、物理学、遗传学等领域。其中列举航空探测器从距太阳60亿千米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似广袤的地球,在宇宙中似尘埃般微茫。列举的意义,不在于表述空无,恰恰在于导向“理解自己”“理解生命”。“渺小的个人能凭借心中的道德律”,体察宇宙的无垠浩大。
附录的彩页,大多是艺术画,被著者以哲学的形式进行重构或者想象,带着显著的个人经验与哲学意味。这在本书“生命图景”章节,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比如美国画家怀斯创作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患病的克里斯蒂娜在麦田中爬行,所处的情景:屋舍、草地、天空带着古老冷峻的气息。似远还近的家的方向,在此处是一个隐喻:精神归宿的无止境的追寻。“失去对身体的掌控”的著者,因此“仿佛看到了自己现在的身体状态”。
本书的形成,源于著者与年轻记者的对话。但全书的大部分体例,都是一种著者思想的表达,保证了思想的系统性与表述的逻辑性。著者在书中期望以这些记录,帮人们摆脱对死亡的不必要的恐惧,更理性地回到现实去观照生死。我想适应于很多人,其解读似乎是“珍爱生命”。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哲学家首先也是凡人,思维的超脱,不代表生活可以跳出某些限制。正如本书末章关于教育的劝嘱:人生不存在“迈不过去的”障碍,“包括死亡”“不要为小我所困”“不能踩着别人的利益获取自己的利益”。
关于恐惧,关于死亡,关于当下……这些永远无法穷尽的终极追问,因为著者的特殊遭际以及特定的哲学家的身份,带着显著的学术气息。然而,对生命病痛的体察,对生死认知的超脱,使全书同时显出相对广泛的阅读适应性。这些感受,比之于很多同类主题作品的阅读经验,是与众不同的:深刻而不拘泥,厚重而不悲凉,肃郁而不固执,显著的学术气息中带着世俗的人文色彩,这正是本书底蕴的价值所存:生命追寻与哲学向度之融合,赋予文字的特殊使命。
对生命病痛的体察,对生死认知的超脱,使全书同时显出相对广泛的阅读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