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屯田都尉促农桑 首任县令陆丞相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第a0011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钱菁

海昌都尉治的首任县令为陆逊。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三国志·吴志》载:“孙权为将军,陆逊始仕幕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是海宁在历史记载中迄今发现最早使用“海昌”之称。公元203年,陆逊出任屯田都尉并兼县令,也是海宁历史上首位最高军政长官。根据谈迁《海昌外志》记载:“吴黄武二年析海盐,置盐官县,此立县之始。”公元223年,海宁从海盐析出,正式建制盐官县。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群雄割据,彼此称霸一方。三国时代东吴势力发迹于孙坚、孙策时期,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逐渐向江东发展,建都于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最终成为一方诸侯。整个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起步较晚,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相对北方来说,这里战乱较少,民风淳朴,很适合耕种养殖。北方人民因此迁居而来,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海昌地处江南,属孙吴所处。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接任孙吴政权。年仅十八岁的孙权,登位后励精图治,除弊革新,在军事、外交、扩张等方面均有作为。孙权尤其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专门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使得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海昌以及整个江浙一带,由于地处江南沿海,地域条件很适合农耕,孙权在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制。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军屯且耕且战,民屯只需种田,免除民役。东吴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在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海宁专门设有屯田都尉官员来管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

汉献帝建安八年(203),二十二岁的孙权委派二十一岁的陆逊出任海昌都尉并兼县令。陆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陆氏世代为江东大儒,风声流闻、远近知名。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孙权继位后,采取“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被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不久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初到海昌境内,陆逊面临连年遭受旱灾致民生疾苦的困境,他首先采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做了许多好事,因此而深得民心。劝农固本,惜养民力是陆逊的治政理念。在任职期间,陆逊利用海宁良好的地理环境,积极推广用牛耕作水稻种植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蚕桑,促使纺织业发展,为海宁农桑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一带从北方逃难过来的盲流人员很多,他利用南迁人口的优势,在海宁建造了屯田基地,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其中的精壮者招募入伍,其他则用于屯田,使得战时有兵,耕种有民,既壮大了力量为孙权政权推广屯田制积累了经验,又促进了海宁及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率手下二千余人终将其平定。孙权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为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物资基础。

陆逊仕途起步于海昌,后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陆逊作为三国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陈寿的《三国志》为他单独立传,后来的金圣叹更是把他誉为三国第一人。

历代海宁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很有作为的屯田都尉兼县令,在邑东四十八里处建有陆司空庙,以祭祀这位东吴丞相——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