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渡江大儒”张九成的修身密码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第a0010版:海宁文絮       上一篇    下一篇

“道立神自昌,心闲气常正。”这是张九成谪居南安时的一首诗中所写,“道立”而“神昌”,“心闲”则“气正”。

对传统儒家来说,人生奋斗的过程就是不断追寻“道”的过程,“明道”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觉醒,也是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透彻领悟。“道立”,一层意思是已经明白了“道”的存在,了解了“道”的运行规律,这是一个极高的人生境界,也是真正的儒者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状态;另一层意思或可以理解为“立道”,也就是把追寻“道”的志向确立起来,把这一远大的目标作为人生追寻的崇高理想,对于一般士人来说,这种志向的确立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一旦真正确立这样的目标,所有内心的思虑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思想的境界就自然打开,恰如一盏明灯,指引、照亮、温暖前行的路,心底就会变得坚定、豁达、坦然,浩然之气便自然而生!

这句诗是张九成晚年所作,其时他已经经历了人生种种挫折与磨砺,也在寻道的路上潜思渐悟几十年,此语可看作是切肤之谈、真切感悟。回望张九成的成长经历,“早闻道”是他人生修持的起点,也是他最终能够赢得后人敬仰的价值支点。

张九成是个神童,八岁那年就已经通晓“六经”大旨,然当他面对长辈啧啧称奇的赞叹时,“置卷敛衽”说出“勿谓屈屈纸上语不足多,下学上达,某敢以圣言为法”之语,还是让我们心中为之一震,深切感受理想的感染力、震撼力。“以圣言为法”这是多么明确、坚定、宏大、崇高的志向和愿景,这充分表明张九成就是要做尧、舜、禹、孔、孟一样“道立”“神昌”的圣人,“一心之所营,即经纶天下之业;一身之所履,即绥定国家之事。”

把“经纶天下”“绥定国家”当己任的张九成,终其一生未曾改变理想、信念,故其所学者皆圣人之言,所思者皆圣人之思,所行者皆圣人之行,持志不移,抱朴守真,一生“正谊自信,全名烂然”。

“有志者,其规模必先定;无志者,一切皆偶然。”张九成以自己宏大而坚定的圣人理想,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立志的光辉榜样。

主敬:克己复礼乃为仁

如果说“立志”是挺立起人内在精神脊梁的话,那么“主敬”则是落实这一志向的第一层工夫。

修身强调“主敬”是宋代二程从先秦儒家那里继承并强调发扬的工夫。作为二程的再传弟子,张九成在承继洛学主张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体悟对“主敬”工夫进行了新的阐发。

在谈到“敬”的价值与意义的时候,张九成在二程指出的“敬胜百邪”基础上,提出“内信于敬,外法文王,则行无沾而德明矣。盖敬胜百邪,故可以康我心;敬则三省,故可以顾我德;敬则深思,故可以远我谋。”心存对天道、人道,乃至万事万物的敬畏,就可以效法周文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污点,始终保持“至诚无息”的正念,内心就会变得安静、澄明,就不会被各种私欲、贪欲所占据。

作为平常人,如何修养“敬”的工夫,张九成指出“敬无定体,平居无事,皆敬也。一念之恶,则非敬也。”强调在思虑的源头“心”上下工夫,并给出了“五事”上“主敬”的入手工夫。所谓“五事”即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五事亦多门矣,而其用处止在一敬字而已。惟敬则百念皆正,百邪皆远。”如果我们能够“视、听、言、动、思皆自敬中出”,那么一切就符合“天理”,就实现“敬立,则百善从也”,由此而做到“内圣外王”。

对于自身“主敬”工夫,张九成晚年谪居南安时的一段经历,可以看作是他一生“执事敬”的生动写照。被贬谪南安后,张九成在自己的房间里挂起孔子、颜回等先贤圣人的画像,每天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净手、焚香、敬拜,“晨朝焚香瞻敬,心志肃然,其所得多矣。有一毫愧心,其见诸人也,若市朝之挞矣。”如此十四年,日日如此,这敬拜的过程不就是他净化心灵、纯化心境、“敬立”“善从”的过程吗?

戒慎:细微处最见功夫

对天道、人道心存敬畏,才能很好地存养自己,然而人心生而散乱,特别是随着俗世的浸染,稍不注意,就会迷失在私欲之中而远离天道。这个时候就需要具体的工夫和手段,张九成的主张是戒慎恐惧,他说“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养其中,则发而中节,必为人伦之序以宜其和”,“君子欲求中庸,要当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中得味,则识中之本矣。”

为什么要强调慎独,张九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体会,他说“一心之微,其可不慎?稍堕人欲,即为禽兽;一明天理,即是人伦。君子所以慎其独者,则以毫厘之差,而邪正如此之相辽也,呜呼其危哉!”

张九成强调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既是要求从内心每一个念头处警觉提撕,在起心动念处保持中正之态,这是对本心的涵养;也是要求在接人待物处事中时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发而皆中节”,这是从本心发用处入手。内外合练、内外并进,“内以此处心,外以此治身,上以此事君,下以此接人”,这是完整的慎独之功。

对张九成内心的警觉我们难以言说,但外在的处事却有惊人的感召力。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张九成在日常穿着用度上十分节俭,鞋子破了,补补再穿;扇子破了,补补在用;毛笔用到笔头都秃了还在用。常人不解,问他为什么生活“如此弊陋”?他笑笑说:“汝且道我用心每日在甚处,若一一去自头至足理会此形骸,却费了多少工夫。”他这样的不理会,恰恰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被外在的物所牵、所累,在慎独之下,求的是内心的安宁与浩荡。

践履:知行合一方入圣

张九成是理学大家,横浦学派开创者、浙江心学的开山者,其学术思想虽探讨极为深邃的“心即理”“仁即是觉”等形而上的问题,但其学术并不务虚言,而是极重践履。他主张“道在日用”“日用中见道”,强调“惟实是务”,认为所学的东西用到实践中才是真知、真行,所谓“道无形体,所用者是。苟失其用,用亦无体。”

知行合一这是张九成修身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在《题晁无咎学说》一文中,张九成旗帜鲜明地说:“学不贵於言语,要须力於践履。践履到者,其味长,乃尽见圣人用处。古之人所以优入圣域者,盖自此路入也。”

在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这一点上,张九成可称为杰出的楷模。

比如他强调“君子之学岂志在取一第、效一官而已?”君子为学难道是为了取得一个状元的名号、做一个官而已吗?因此,当他殿试时,皇帝赵构准备把状元名号给他时,他才会力辞状元名号,反而推荐同科陈之茂为状元;当宋高宗惊叹朝廷中诸多大员都出自他的门下,问他有什么特殊方法的时候,张九成会坚定地说出“不复以利禄耸诱之”,惟知讲明经义,景行前修而已。

再比如说,他倡导以民为本,“民心即天心”,主张以民为心、体恤民生,因此当他初入仕途的时候,就把“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的对联作为为官的座右铭,挂在签判大厅里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为民勤勉,每日“究心公事,胥曹建白不能有所欺。”在审核案件时,“平反为多”,免去了很多百姓的牢狱之灾。

又比如,他主张孝悌为本,在家庭里要“父子相保,兄弟相扶,室家相好”,张九成很早就帮家长挑起重担,18岁就以在村中教书来抚育弟妹,让他们长大成人,践行着孝悌的主张。

张九成一生以追求圣贤为目标,孟子是他最为推崇的圣贤之一,他于孟子也钻研最深,并著有《孟子传》,张九成说:孟子於古圣贤中独发一养气之说,卓然超越,议论深邃。如言“勿忘,勿助长”,言“是集义所生”,言“配义与道”,言“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皆自其平日履践工夫中来,岂人所仿佛形似所可得者耶?

至大至刚,皆自履践中来。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再回头看看青年时期,张九成游学京都时,有贵客以高官厚禄引诱,被他严词拒绝:“平日立身行己,乃为今日游贵客耶?”

状元郎张九成一生的操履、气节由此可见一斑,恰如后凋之松柏,千百年来令后人敬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修身的实践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养分!

张九成状元文化馆。

■许晓飞

状元郎张九成的仕途可谓坎坷波折,因其性格刚正、仗义执言、体恤民生,多次与权贵意见不合,故屡遭贬谪,一路起起伏伏。然而,仕途的不顺却并没有让张九成消极萎靡,反而在困难的环境中,更加磨砺了他的志向与品行。

面对名利、荣辱、得失时的抉择,让张九成的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现,成为士人们追崇的榜样模范。宋史评价他“忠义凛然”,岳珂评价他“先生道德风谊,文章气节,卓为南渡冠冕。接中朝诸老之派,开终学典型之宗。富贵不淫,流落无悔,正谊自信,全名烂然,炎兴而来一人而已。”宋朝费枢初编、明朝黄汝亨续编的《廉吏传》赫然将其列入其中,藉以培养为政者的浩然正气。明代大家钱谦益直赞“晚宋称气节者,皆首子韶。”

那么,被誉为“渡江大儒”的张九成究竟是怎么炼成的?他的修身法宝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