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循石向南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第a0007版:教育·习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海宁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八(1)班  沈梦婷  指导老师:张奕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题记

古人云:“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两者常不能兼,惟大理得之。”读罢此言,我心中倏地生出一丝向往。

到达大理南站,暖风微拂,摇动叶尖的白露,噗嗒作响;斜阳渐褪,透过枝叶的罅隙,斑驳地洒在身前。徘徊,举头,展望,是巍峨重岩,是苍山。瞩望,是“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的悠悠况味;凝神,是自盛唐以来绵延一千二百余年的文化长河。这峰峦的吐纳,是文脉的延续;那山水的跫音,是精神的印记。苍山如此隽永的景致,给嚣喧以宁静,给灼热以清冽,给粗犷以明丽,给高蹈以平实。苍山,掩映着一方音韵协和的大理。

乘车前往,寻了处白族民居落脚。院内清幽,屋子在二楼,楼下是间茶馆。驻足细观,岁月的痕迹氤氲成白墙古朴的韵味。自苍山而来的石灰,在匠人手中赋予墙以纯粹而不单调的生命。灰白、亮白、米白、鱼肚白……成片的白交织,构筑墙的生命美学,正如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理念。凝望着,远山、飞鸟、花靥,一齐在墙面浮漾,那是另一方天地,是尘世烟火的盛宴。从《诗经》“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一路沿袭的脉脉情谊,至《周易》以阴阳八卦对科学规律的诠释;自《豳风·七月》的江湖之远,到《尚书》所言庙堂之上。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奔涌不息。个人的存在或许无足轻重,但中华文明却如山的一枚石粒。

思及此,蓦然回首。一方茶桌,一枚茶筒,一弯茶则,一柄茶匙,一壶茶汤,一位老者。老者轻阖双眼,端坐案前,仿若一瞬定格的时光。他拾起一些生茶,举起茶则一量,微微颔首。手腕轻转,茶落,点在澄黄的汤上,静候。抬手,提壶,浅斟,轻呷,微抿。他微蹙的眉忽地舒展开,似是对茶的赞许,亦是对自己茶艺的肯定。暖融融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罅隙,披了他一身,浅浅流淌。“过来吧,孩子。”老者向我招手,原是我的注视早已被其发觉。他莞尔,递给我一碗清茶:“这么些年来,尝过我茶的人没一个不说好。苦了大半辈子,只有茶聊以慰藉……”瞧我接过那碗茶汤,他缓缓道来:“茶,一品苦,二品甜,三回味。这儿的茶,还是得本地的锡壶冲才有滋味……”

心,倏地明畅起来。老者已然抵达他的南方,而我们仍踟蹰前行。久居于他人的南方,我们或早已忘却麦香的滋味与血脉深处农耕文明的烙印。古文化的一缕于某处消弭,许是其文化形式的徐徐嬗变,虽是遗憾,但更是其经典所最深邃的体现。白族的茶,源于大理,存于人心。石粒不可阻挡被车轮碾过的命运,然山却是时间不变的路标。如此,我们何不摒弃昏昏欲睡的浅薄,去成为一枚山的基石,赓续文脉,传承文明。跨越精神的罅隙,抵达属于自己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