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洁靓 通讯员 朱晓维
近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在海宁上演。今年76岁的范大伯(化名)因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差点踏入了鬼门关。在经历数日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凶险后,海宁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海宁院区)多学科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加上214位无名献血者献出的近5.5万毫升救命血,最终,将他从一种名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致命血液疾病中夺了回来。
小感冒后晕厥
一查竟是“危急值”
范大伯身体一向不错。但前段时间感冒后,他在洗澡时突然晕倒了一次。起初家人没太在意,只以为是感冒体虚。不久后,范大伯又感到头晕不适,家人带他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了盐水。然而回家后,情况急转直下。“发现人不对了,立马送医院。”范大伯的儿子回忆道。当晚,他们立刻转诊至海宁市人民医院。
当晚,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张思源负责接诊,他给予患者生命体征监护,并完善急诊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并第一时间完善骨髓穿刺。
“患者来院时,血常规结果就非常不好。”张思源回忆,“血色素只有5克多(正常成年男性应在13克以上),重度贫血;血小板更是低到个位数,都是危急值。”结合患者前两天的感冒史和晕厥情况,医生们的心悬了起来。
当晚,张思源为范大伯紧急预约了血浆,并组织了包括ICU在内的多学科会诊。但病情恶化速度远超预期。在输血过程中,范大伯后半夜突然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
一场全院大讨论迅速展开。海宁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周秀杰根据检查结果和病情特点,提出了高度怀疑的诊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据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疾病,属于血栓性微血管(TMA)。“这是一种血液科的急危重症,死亡率非常高。”周秀杰强调,“患者往往突然起病,出现重度贫血、血小板极度低下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特别是不进行血浆置换,后果不堪设想。”她同时建议立即完善ADAMTS13活性检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十几次血浆置换
与“血液杀手”顽强拉锯
确诊TTP后,血浆置换成为救命的关键。据悉,这是一种将患者体内含有有害物质的血液成分分离出来,同时补充健康血浆的治疗方法。范大伯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一次血浆置换,每次消耗2000多毫升新鲜血浆。
然而,治疗过程异常艰难。“通常情况下,进行5到7次血浆置换后,患者病情会有所好转。但范大伯做了一周,进行了7次置换,仍然意识不清,效果不明显。”周秀杰坦言,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病例。
同时,ICU内的情况同样危急。“患者当时不是单一器官出问题,大脑、心脏、呼吸、肝脏、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都受到了影响,可以说是多器官功能衰竭。”ICU主任医师张琴华介绍。
ICU团队的任务就是严密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尽全力维持住他受损的各个脏器功能,避免进一步恶化,努力纠正。“我们必须支撑着他,帮他度过最危险的阶段,才有可能争取后续康复的机会。”张琴华说。
200多袋热血
架起生命之桥
面对困境,医院没有放弃。在浙大一院驻海宁血液内科专家吴文俊的指导下,治疗团队调整了方案,在继续进行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了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多种手段齐下,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终于迎来了转机。经过综合治疗两周多,昏迷已久的范大伯奇迹般地逐渐恢复了意识。
支撑这场漫长而艰难救治的,是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患者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总共使用了214袋血液制品,相当于214位献血者的爱心奉献。输血总量接近5.5万毫升。”市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林达介绍,一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大约4000毫升,这意味着范大伯接受的血液量,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液更换了将近14遍。
如此巨大的用血量,对血库保障能力是巨大考验。“我们单个血型的库存当时确实不够,”林达说,“一方面,我们紧急向兄弟单位调拨了一部分血液;另一方面,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给相应血型的固定献血者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呼吁他们前来献血,及时补充库存,那段时间确实献血者多了起来,让人感动。”既要全力保障吴大伯的抢救用血,也要确保其他危重患者的治疗不受影响,血库工作人员度过了紧张忙碌的一段时期。
如今,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范大伯已经转危为安,并顺利出院回家休养。回想起这段经历,范大伯的儿子满是感激:“从海宁市中心医院到海宁市人民医院,医生们的判断和处置都非常及时,尤其是第二天就转入了重症监护室,抢到了救命时间。非常感谢所有医护人员。”
这场生死营救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血液的重要性。“看着父亲身体里流淌着那么多陌生人的热血,我才真正理解了‘血脉相连’的意义。以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一定会去参加献血,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范大伯的儿子动情地说。
医生团队为老人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