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硖石青年用实践定义“滚烫的夏天”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聚焦硖石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李怡垚

蝉鸣声声,夏令悠长。这个夏天,硖石的村屯田间、社区角落里,处处跃动着青春的身影。这群年轻人带着朝气与热忱,在火热的实践中描绘青春,在“接地气”“沾泥土”中书写答卷,让理想之花在基层沃土中绽放。

爱心接力

用陪伴书写坚持与热爱

西山社区的爱心教室里,书声琅琅回荡。这个暑假,该公益项目迎来了第十六个年头,像一场如期而至的约定,继续温暖着每一个需要陪伴的孩子。

今年,参与的小学员人数达到150名。他们按年龄分成大小班后,又细分为10个小组,每组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全程跟进。王一鑫的身影在教室里不停穿梭,他正细心协调着志愿者的分工,偶尔会板起脸提醒打闹的孩子遵守纪律。

“2022年第一次来是学校要求暑期实践,现在是自己主动想来。”王一鑫说。作为台州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这是他第三次来这里担任志愿者。每天雷打不动的值守里,他从协调纪律中学会了沟通,从家长的嘱托里琢磨出相处技巧。更让他触动的是社区里的海宁义工:“爷爷奶奶们每天最早到,一做就是十几年。”这让他明白“做志愿,最重要的是‘坚持’两个字”。

钱昊月是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为孩子们带来了“音乐电影鉴赏课”,这是她第二年来爱心教室志愿服务。她说今年重返教室时,一个孩子老远就热情地喊“钱老师”。“那种被记得的感觉真的特别好。”钱昊月笑着说。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学法律的同学也加入进来,为孩子们开设了法律宣讲课。

志摩小学即将上六年级的杨佑齐最期待钱昊月的课:“以前从来没看过音乐电影,跟着画面唱歌特别有意思,而且钱老师唱歌很好听。”在孩子们的阵阵笑声里,大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了他们童年记忆里温暖的注脚。

在硖石街道赞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另一群年轻人正用创意点亮社区的各个角落。身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挥洒着创意灵感,为社区墙面增添了斑斓的艺术色彩。

“前两年我们开展的是模拟招聘活动,今年改成了项目制,让他们自己说了算。”社区党委副书记范敏佳介绍道。2023年暑假,大量大学生和家长前来询问实践机会,这才有了这个品牌活动。今年,擅长绘画的志愿者负责墙绘创作,医学院的学生为居民测量血压,还有人化身“反诈宣传员”走进商铺开展宣传活动。

从课堂里的耐心陪伴到社区里的创意服务,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让爱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不断传递蔓延。

科技助农

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新农人”

清晨5点,薄雾还未散尽,剑禾农业青年实践基地的稻田里已有了动静。田埂边,今年大二的余霖杰正蹲着仔细配比农药,为接下来的打药和割草作业做准备。

作为今年3月硖石街道正式启动的全市首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这片年轻的基地正迅速成长为连接校园与田野、融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主要是为了给更多和我们一样想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更多的实践机会。”基地负责人宋林光告诉记者,“目前基地青年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也给现代农业转型带来了新生力量。”

自站点创建并被纳入2025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以来,基地已招收了3名青年员工,并迎来了包括余霖杰在内的3名暑期实践大学生。

“刚开始什么都不会,无人机、拖拉机这些设备以前根本没碰过。”余霖杰坦言。针对零基础的青年,基地提供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如今,他正努力学习操作技能,积极准备农机操作考证。

围绕水稻生产这一核心,基地为入乡青年量身打造了“全链条”实践体系:从农作物种植、农机操作,到农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都配备了专业农技人员提供指导。青年通过深度参与农业生产,积累宝贵经验,为未来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基地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开设水稻高产种植、大麦市场分析、油菜高产栽培等专项课程,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授课,持续提升青年与农户的专业素养。

当然,挑战是少不了的。盛夏下田的闷热、精细农活的熟练度,都是青年们要跨的“坎”。基地也在探索优化路径,如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怎样升级适应性培训?

“未来将深化校地合作,尝试引入更具有创新活力与实践价值的农业平台。”宋林光表示,“通过全面提升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水平,希望能让青年站上农业科技前沿,我们也热忱欢迎更多青年加入这支新农人队伍。”

这个夏天,硖石的街巷、田野间,青春的实践故事还在继续。无论是社区里的陪伴,还是田野上的耕耘,年轻人都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需求,用双手创造价值。正如阳光会让禾苗成熟,实践也会让青春成长,青年们正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

大学生在学习农技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