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声入耳,岁月留痕。海宁,一座浸润在奔涌浪潮与悠悠时光的城市,有着太多的故事。这里不仅是枕江而眠的江南名城,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方舞台。今起,让我们跟随《谷风随笔》,一起领略潮城魅力。
■谷风
何以海宁?海在哪里?
百里钱塘横亘在海宁南部钱塘江沿岸,涌潮日夜冲击着海塘。不是钱塘江吗?怎么抵御潮水的不叫江堤、江塘,而叫海塘。大海在哪里呢?
当时光穿梭到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咸涩的海水伴随着天文潮汐,日复一日地在这片海域激荡着。那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二纪的侏罗纪后期,虽然经历了物种大灭绝,但地球已慢慢复苏,动植物又渐渐繁衍起来,横行的恐龙独霸天下,统治着那个时代。世界葱茏,生机盎然。然而宇宙的进化注定不平静,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星球撞击、陨石坠落、板块运动、冰川消融……那些毁天灭地的灾异依然在威胁、在肆虐。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第五次大灭绝降临,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无一幸免,这颗蓝色星球顿时失去生机,陷入死寂。那时的海平面大约比现在低120米左右。
此后,大地又经历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岩浆四处流淌,沉积越来越厚,海底开始上升,地球再次缓缓苏醒。到了距今250万年前后,地质年代称为第四纪更新世,冰川作用十分活跃,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植物、动物越来越丰富,人类生命也已孕育。至晚更新世,寒冷气候所造成的冰期以及回暖气候所形成相对温暖的间冰期,反反复复地轮回。冰期时海水缩减,海平面降低,岛屿露出,甚至与大陆连成一片,平原广袤;间冰期时,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咸水内侵,寸草不生,海岛又脱离大陆,重新沦入海域,造成多次的海退、海进现象,同时形成滨海或浅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那时,在这一块浅海区域上,部分陆地开始显露出来了。
数十万年来,今杭州湾所在的海域变化无常。4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被称为假轮虫海进,大片陆地沦入海中。2.5万年前,又发生假轮虫海退。那次海退期间,今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的东部海岸线外展约600公里成为一大片陆地。今天的钱塘江在那时曾流经今海宁境内,河口在今河口以东约300公里。大海遥远,这片土地自然不受潮汐影响。也许那时是一片森林、沼泽,植物茂密,动物多样,大地已经恢复生机。在距今1.2万年前后,又发生卷转虫海进,海面不断上升,经过一千年左右,上升了大约100米。8000年前,长江三角洲开始发育,海水继续吞噬大片土地,钱塘江古水道向上游回缩,陆地被海水侵入而回归大海。7000年前,这一片海域十分广阔,当时的海岸线大致在今“湖州—德清—杭州—曹娥—余姚”一线,而今“松江—嘉兴—硖石”一带,是其中的一个巨大岛屿。6000年前,海水慢慢退去,形成杭州湾的喇叭口地理形态,露出大片滩涂、沼泽,也加大了海潮涌入河流的落差。然后,在4200年前,气候又一次恶化,大海再度发生大规模侵袭,海平面上升,古太湖流域再次成为汪洋。待海水退去后,杭州湾喇叭口重新呈现,而长江口的泥沙,在大海洋流的带动下逐步向杭州湾运送,并在潮汐的作用下向内推进。泥沙受到喇叭口的约束,沙量进出不平衡,渐渐堆积隆起,形成高凸的拦门沙,即所谓“沙坎”。距今约2500年前,在沙坎成长到一定高程时,大海的潮波由于受到喇叭口的压缩和海底沙坎的抬升影响,不断上涌,波峰强烈变形直致破裂,形成海水涌潮奇观。
涌潮将杭州湾喇叭口两岸不断冲刷,特别是北岸,山丘无多,自然地形对潮水的阻挡十分有限。今海宁尖山以西至萧山蜀山(古代属海宁),有约25公里的开阔平原,因此受到海潮冲击的危机更大。六至七世纪,北岸盐官县(今海宁市)海潮泛滥已见载于史志。唐代咸亨年间(670-674),“海潮作楚”(见《新唐书》)。开元元年(713),盐官重筑捍海塘124里(约54.9公里),南部沿岸基本全线修筑起来,把变化无常的滩涂阻隔在海塘以外。十世纪以后,海患越来越频繁,南部滨海岸线骚动程度不断加剧,屡次出现“海失故道”(见《宋史》)。那时的海岸线,有时距离盐官城东南十里,有时又相距三、四十里,而南北两岸的距离,达到5-20公里左右。宋初将北岸盐官县的赭山(今称红山),与南岸萧山县的龛山(今称坎山)之间最窄(约6.5公里)处称为“海门”,后来也称“鳖子亹”“南大亹”。其位置即今萧山国际机场一带。海门之外(东)为大海,海门之内(西)为江。盐官县居海门之外,面朝大海。因此,海宁之海,名符其实。
然而,一切皆因海潮生变。自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一千二百年间,海宁南部海岸大坍大涨持续不断,岸线大幅度北移。宋代就有短暂的北移改道。元代“海汛失度”(见《元史》),明代“海凡五变”(见明·陈善《捍海塘议》),明末清初,潮水北冲日益加剧,经历“三亹变迁”。海门(南大亹)以北禅机山(俗名狮子山)与河庄山(俗名白虎山)之间仅1.3公里水道和河庄山与岩门山(俗名青龙山)之间仅360米水道组成的“中小亹”持续成为主槽,后又在岩门山与盐官城之间出现约15公里宽的“北大亹”。清初,因北岸鱼鳞石塘的修筑,岸线基本稳固下来,乾隆二十三年(1758)以后,中小亹、南大亹被泥沙淤塞成滩涂,涌潮北趋走北大亹进入钱塘江,原海门(南大亹)中线以北的海宁西南大片土地成为飞地,其中包括赭山、文堂山、禅机山、黄山、河庄山、岩门山、蜀山、雷山等十余座山丘。明末清初的一段时间,大海成了海宁境域中的内海。这一海宁历史上的地理奇观断断续续出现至少一个多世纪,清嘉庆十八年(1813),因生活在飞地上的百姓纳税不便,海南数千亩飞地被划入萧山,海宁南部缩地四、五十里。
涌潮走北大门后,大量沙泥加积两岸,使部分沿岸地面隆起,形成“沿海高地”和“潮间浅滩”。同时,江进海退,大海与钱塘江的分界线往下游位移,早期认为在海宁尖山与上虞夏盖山之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统一为海盐澉浦至余姚西三闸的连线。海宁曾经面临过和怀抱过的大海,从此退化为江,海潮演变成江潮,潮灾蜕变为潮景,大海与海潮成了悲壮的史诗。这一片自洪荒以来被海水洗礼过的土地,则成了我们世代守护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