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插秧不过立秋关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a0006版:紫微山       上一篇    下一篇

■姚加华

时间过得真快,又快要到一年的立秋时节了。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看似平常,其实不然。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有一句农谚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插秧不过立秋关”。

过去农村都是以双季稻种植为主,为了赶在立秋之前把晚稻插好,人们必须在七月下旬进行一场名为“双抢”的战斗。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意思。当时我们年纪还小,我也只是从十二岁开始连续参加了三年的集体“双抢”劳动,对于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那些年的七月二十三日左右,生产队里会对全体社员召开一个“双抢”誓师大会,一般会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所有的劳动力分成两个班组。二十七日左右两个班组就正式进入“双抢”战斗了。由于天气非常炎热,一般分为早上四点钟到上午十点半,中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半,下午三点到晚上八点三个劳动时段。

“双抢”劳动的前半段过程基本以收割为主,头天晚上大家各自把镰刀在磨刀石上磨得非常锋利。第二天一早按自己所在的班组开展生产劳动。通过上午的战斗,一个个稻禾形成的马头堆迅速而有序的在田间展现。

这时候,各个班组会派出几位壮小伙抬来电动打稻机,紧张的脱粒工作就要展开了。大家各自分工,一部分社员还在用力收割,一部分社员已经围在打稻机边。由于是电动打稻机,机器很容易被稻草缠绕。三个壮劳力分别从事打稻工作,我们刚参加劳动的小孩在机器旁边将马头堆上的稻把整理好,再一把一把地递给打稻的社员。

只记得自己在泥泞的水田里跑来跑去,一个时间段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汗水和着泥水,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当时,心里总是盼呀盼,希望休息时段快点到来。

不过在有限的休息时间,还要去旱地里晒集体分配给自家的稻草,只有晒好稻草才能回家吃午饭或者点心。下饭的菜总是老三样,是生产队里根据每户的劳动力分配下来的豆腐、油条、腐乳等。最舒服的是趁这一小会儿休息的时间去门前的池塘里泡一下水。

经过约一周的不停劳作,后半程的“双抢”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天刚蒙蒙亮,男劳力从事摊田工作,妇女与小孩从事拔秧工作。由于每天把手泡在湿漉漉的水里,这时候有的人双手已经开始溃烂,每天晚上要把手泡在明矾水里才能起燥结痂。泡过明矾水的手真是一个钻心的痛,那时候我总是每天哭着睡下去。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到现在还一直记得。

“双抢”最辛苦的工作还是插秧。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连续劳动,人已经非常疲乏。但为了赶在立秋之前插好晚稻,人们只能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地劳作着。一整天里前面两个工作时段都是在拔秧,下午三点之后才开始插秧。

这时候,整块水田经过一天的暴晒,田里的水温估计有五十摄氏度上下,脚伸下去都是发烫的。等到慢慢适应了水温,可恶的蚂蟥又来吸血了。特别是有一种牛蚂蟥,叮在腿上之后扯都扯不掉,只能慢慢拍。到了傍晚,天气总算是凉下来了,蚊子又开始进攻了,脸上、腿上、手臂上都是一个个的蚊虫包,一双泥手在身上东抓抓、西拍拍,收工回家的时候活像一个个泥菩萨。

“双抢”最后一天种的田,一般称之为洗脚田。两个班组之间先完成工作的班组会带着自豪的心情帮助还未完成插秧的班组。这时候整个生产队的社员显示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威力,你追我赶,一会儿整片水田就变得绿油油的。天还未完全暗下来,就结束了两个星期的“双抢”战斗。

近五十年的时光过去了,每次回忆起曾经的“双抢”历程,既有辛勤的汗水、也有苦涩的泪水,那段时间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如今回想往事,仍然心有余悸。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水田都已经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各类先进技术层出不穷。现在的水稻也是单季稻了,已经用不着抢收抢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