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海宁日报

法律“活字典” 矛盾“熔解炉”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a0005版:爱海宁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王潞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范玲玲的手机铃声又一次响起。“范调解,对方突然反悔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焦虑。范玲玲一边安抚当事人,一边快速翻找手机里的案件资料。这样的场景,在这位金牌调解员工作生涯中早已司空见惯。

作为海宁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37岁的范玲玲近日荣获浙江省“一级人民调解员”称号。12年间,她累计调解交通事故纠纷8000余起,其中重特大死亡纠纷1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5%,她用专业和温情为无数家庭化解了矛盾。

范玲玲(中)。

范玲玲获得的部分荣誉。

行走的“法律百科全书”

走进范玲玲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架上整齐排列的法律书籍,每一本都写满批注。“赔偿标准每年都在变,必须时刻保持学习。”交通事故纠纷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复杂,需要调解员时刻掌握准确的赔偿标准,责任比例的划分。范玲玲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提升能力,经常向有经验的法官、律师、调解员学习,力争将调解工作做到最好。在同事眼中,她就是一部“行走的法律百科全书”。

去年11月,陈某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造成十级伤残。接手案件后,范玲玲开始了“三头跑”的调解工作。面对情绪激动的陈某某,她耐心解释各项赔偿的法律依据;面对肇事司机戴某某,她不仅讲法理,更讲情理。面对戴某某投保的保险公司要对陈某某评定的伤残等级进行打七折处理的情形,范玲玲经过与保险公司多轮协商,最终争取到伤残八五折的赔偿方案,为陈某某多争取到了两万余元的赔偿款,纠纷圆满解决。

在法理与情理间架桥

在长期的调解实践中,范玲玲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三心”工作法:耐心倾听、细心分析、用心调解。在参与调解重特大死亡交通事故案件中,范玲玲主动协助交警及时稳定受害方家属情绪,沟通协调肇事方家属,及时宣传解释交通事故纠纷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止了双方的不理性举措,从情、理、法角度耐心细致地进行反复调解,做化解双方矛盾的“暖心人”。记者注意到,调解室墙上那面“为民解忧 情深似海”的锦旗,就是一起事故的家属事后特意送来的。

2020年,“范玲玲调解工作室”获评浙江省首批“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我们做调解工作的,不仅要算清赔偿账,还得更抚平当时人及家属的心里伤。不只是调解纠纷,更是在修复社会关系。”范玲玲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从“等案上门”到“现场纠纷”

2021年,范玲玲调解工作室入驻海宁市交通事故一体化调处中心。借此契机,她主动对接“警调”“诉调”,第一时间调处交警委托的行政调解案件纠纷以及法院委托的诉讼案件纠纷。

去年1月,陈某就一起交通事故致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将此诉讼案件委托范玲玲调解工作室进行诉前调解。范玲玲对当事人争论的焦点问题,将肇事双方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关系和车主保险公司基于保单赔偿等关系进行梳理,在理清法律关系基础上定纷止争,对当事人双方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从证据分析、归纳事实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悉法释理,并引导双方从法理与情理的角度出发,结合诉讼成本、个人精力等多方考量,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外,她还带领团队随交警赴事故现场参与交警出警调解,简单的交通事故纠纷现场调解,帮助事故双方当即化解矛盾纠纷。在复杂纠纷面前,范玲玲是个“耐心人”,当场调解存在一定困难的,她就引导当事人待伤势恢复后再到调处中心调解。

“过去是等当事人上门,现在是主动出击。”范玲玲介绍说。数据显示,新机制实施后,轻微事故调解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2小时,重大事故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7%。更难得的是,很多的纠纷都能在诉前得到化解,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

荣誉背后的初心

12年调解生涯,范玲玲从一名普通调解员成长为海宁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海宁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嘉兴市人民调解员协会监事,先后获得“群众工作能手”“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但在她看来,最大的荣誉是当事人那句朴实的“谢谢范调解”。

如今,虽然工作越来越忙,范玲玲依然保持着热情接待每一位当事人的习惯。她的办公室门口,经常能看到排队等候的群众。“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时脸上的笑容,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范玲玲说,“我会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用专业和温情,守护公平正义。”

范玲玲开展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