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医生十分钟“软硬兼施”拆隐患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6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腊莎 通讯员 孙磊涛

  “咳血鲜红,走两步就喘,晚上躺着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回忆起82岁老人发病时的情况,家属仍心有余悸。近日,江山市中医院接诊了一位高龄患者,老人因持续咯血三天、胸闷气喘紧急入院,检查后竟发现支气管内藏着两块“硬石”——临床罕见的支气管结石,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大出血或呼吸衰竭。最终,该院内二科主任周晓慧带领团队用“软硬镜结合”技术,仅十分钟便取出结石,化解危机。

  咯血不止查病因,CT揪出气管“拦路石”

  家属回忆,老人起初咳嗽咳痰,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药后不见好转。几天前突然咯血,胸闷气喘加重,连平躺都困难。察觉情况危急,家属赶紧将老人送往江山市中医院内二科就诊。

  “患者高龄且咯血,需先排除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常见问题。”接诊医生初步评估后,迅速安排胸部CT检查。结果让众人揪心:老人左肺上叶及左舌段支气管内,有不规则、类角状高密度阴影,初步判定为支气管结石,且左肺舌段支气管已完全堵塞,还伴有左肺下叶渗出性病变、左肺上叶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结石就像呼吸管道里的‘拦路石’,会堵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长期摩擦还会侵蚀支气管壁,引发反复感染、咯血。严重时结石可能穿破气管,与邻近器官形成瘘管,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内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周晓慧解释道。

  周晓慧进一步说明,支气管结石发病率低,多由既往肺部感染(如肺结核、肺炎)引发淋巴结钙化,钙化灶长期压迫支气管壁,逐渐穿透管壁掉入气管腔形成。因结石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与肺炎、支气管炎相似,易误诊漏诊,诊断难度较大。

  取石陷两难,专家定“软硬结合”方案

  明确诊断后,治疗方案成了难题。老人82岁高龄,身体机能衰退,肺功能差,手术耐受度有限;且结石卡在左主支气管第二隆突处,周边长了肉芽,支气管壁因长期炎症变得异常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大出血。

  “当时有两种传统方案,但都有明显弊端。”周晓慧回忆,单独用电子支气管软镜取石,虽灵活精准,但术中若出血多,软镜清理视野慢,易导致视野模糊,增加风险;直接用硬质气管镜取石,虽能快速清理出血、保证视野清晰,但灵活性差,用抓钳强行取石可能撕裂支气管壁,引发致命大出血。

  “老人肺功能经不起折腾,手术必须兼顾精准定位和安全操作。”周晓慧带领团队反复研究CT影像,结合多年呼吸介入经验,最终制定“软硬镜结合”方案:以电子支气管软镜为“向导”,靠其灵活性精准找结石位置,观察结石情况;用硬质气管镜搭“安全通道”,避免操作时损伤支气管壁和声门,同时保证术中出血能及时清理,确保视野清晰。

  “这套方案既发挥了软镜的精准优势,又兼顾硬镜的稳定与高效止血特点,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减少老人身体创伤。”周晓慧说。

  十分钟“拆弹”,取出两块“双色结石”

  经过充分术前评估准备,手术如期进行。全麻状态下,周晓慧带领团队开启“气管取石战”:第一步,医护人员通过电子支气管软镜引导,将硬质气管镜缓慢置入老人气道,成功建立独立操作通道。随后,周晓慧操控软镜深入气道,在左主支气管第二隆突处,清晰看到一块黑褐色不规则异物堵塞气道,周边肉芽轻微充血。

  “避开肉芽,慢慢靠近结石。”凭借丰富经验,医护人员在软镜引导下,将异物钳缓慢探入,小心翼翼夹住黑褐色结石,再灵巧拉入硬质气管镜鞘管,随硬镜一同退出。过程仅少量出血,无任何意外。

  正当大家以为手术结束时,周晓慧继续用软镜检查,在左舌段支气管开口处又发现一块黄褐色硬结石,立即用同样方法取出。从开始到结束,手术仅用10分钟。

  术后恢复好,专家提醒别拖延

  术后第一天,老人咯血症状消失,胸闷气喘明显缓解;术后第三天,已能正常下床活动,复查CT显示气道通畅,左肺通气功能逐渐恢复。家属特地向周晓慧团队送上感谢信。

  “支气管结石虽少见,但危害大,中老年人若有肺结核、肺炎等既往肺部感染史,要格外警惕。”周晓慧提醒,支气管结石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后可能出现反复咯血,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活动后胸闷、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还会有发热、咳痰等感染症状。

  周晓慧强调,出现上述症状别当“小毛病”拖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呼吸科就诊,通过胸部CT、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气道损伤、肺功能下降、反复感染等严重后果,保障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