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见证国家强盛是我最大的福气”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毛慧娟 通讯员 徐霖

  “1957年国庆阅兵,我也是受阅方队中的一员,我和战友们一起从天安门广场走过,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近日,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的88岁老兵杨本长,不禁回想起当年自己曾参与的那场阅兵。他找出了1957年的阅兵纪念章,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腰杆子硬了,别人不敢再欺负我们!”

  从小立志,坚持光脚跑步当上飞行员

  见到老人时,杨本长正在家里看央视新闻。虽已88岁高龄,但杨本长步履稳健,思路清晰,谈起往事脉络分明。

  杨本长的故事始于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一个花匠家庭。父母皆是孤儿,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日军轰炸成都时,他父亲带着全家从成都逃回老家。“我4岁就被送进私塾,父亲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拼了命也让我读书。”然而学费难凑,他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学。母亲缠着小脚无法劳作,年幼的杨本长一边读书,一边煮饭、喂猪、砍柴、种田。“18岁前没穿过鞋,脚底全是老茧,”他笑道,“孩子们总不信,说我是编的。”

  初中时,杨本长在画报上看到抗美援朝英雄张积慧驾驶战机的英姿,一颗飞行的种子悄然萌芽。“听说当飞行员要身体好,我就每天光脚跑20公里山路往返学校。”1952年,杨本长成为全村唯一考上县里第二中学的孩子,靠着每月3元助学金坚持学业。草鞋舍不得穿,背在腰上,梦想却牢牢钉在心里:“我要开飞机,保卫祖国的蓝天。”

  圆梦蓝天,刻苦训练入选阅兵方阵

  1955年,杨本长考进原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干部训练班学习无线电报务。转折发生在1956年——空军到成都选拔飞行员。“真是喜从天降,我立马报名,一心要飞起来,保卫祖国领空。”最终,他成功考入原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握上了梦想的驾驶杆。

  1957年国庆阅兵,杨本长入选空军地面受阅方队。“我们5月就到北京天坛公园集训,住帐篷,练队列,鞋子走破好几双。”他回忆道,当时大家斗志昂扬,一心要“摘掉后进帽子,给空军打个翻身仗”。

  杨本长回忆说,当时整个方队有200多人,大家不怕热不怕累,“200多人中,有6人获得了嘉奖,我就是其中之一。”时隔多年说起这事,杨本长还是很骄傲。

  新华社报道了1957年的这场阅兵,首都各界50多万人参加了国庆典礼。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29个方队、7000多名官兵接受了检阅。这次阅兵中,我国制造的伊尔-28型喷气式轰炸机、歼5型歼击机首次受阅。当方队迈过天安门,仰望城楼上的毛主席,杨本长心中沸腾:“那一刻,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中国空军力量!” 

  戎马半生,争当最好的飞行员

  航校4年苦学后,杨本长被分配到空军航空兵某部,历任大队副参谋长、正团职副参谋长助理、某师副参谋长等职,三十载军旅生涯,累计安全飞行2000多个小时,飞过11种机型,到过30多个机场,获评一级技术能手,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

  从1961年开始担任战备值班,到1984年停飞,杨本长有1400多天在机场担任战斗值班,近40次战斗机出航起飞。他至今清晰记得1970年那次惊险遭遇:“在海上,我们和敌机最近只有47公里。侦听台说对方慌了神,转

  向逃窜,要是晚几秒,可能就撞上了。”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夜航飞得多,伤了视力,但从不后悔。”

  杨本长客厅电视柜上,一张与朱德总司令的合影格外珍贵。1964年10月,朱德总司令到福建前线视察,特地与前线飞行员合影。“总司令亲切地朝我们挥手,大家兴奋了好几天。”照片上,年轻的杨本长和战友温树华、刘巨亭,后来一同扎根衢州,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

  1984年,杨本长开始停飞,却一直保留着飞行装备:“国家需要,我随时可复飞。”杨本长说,他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随时报效祖国。”

  耳聪目明,老人说“心宽”是养生秘诀

  如今,杨本长安享晚年,平日里喜欢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新闻里报道的军机更新换代的相关消息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曾经吃了不少苦,但我赶上了国强民富的好时代,能看到先进战机翱翔,我这辈子值了!”杨本长说。

  在市军休所工作人员眼里,杨本长是个精神头很好的老人,也是“活动积极分子”。军休所组织的文体活动、读书会、党员学习,只要身体允许,他几乎场场不落。

  “我一只眼睛,因为当年夜航飞多了,现在看小字有点模糊,但听力和脑子还灵光,腿脚也还好。”杨本长笑着说起他的“养生经”:“关键是心宽,凡事要想得开,保持心情舒畅,身体自然就好。”

  “以前拼命是为了国家不再受侵略,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更要珍惜。”这些年来,杨本长陆续送走了自己的母亲、父亲、弟弟等亲人,他珍惜当前的生活,经常和爱人一起出游。他笑着说,“心态好,啥都好,见证国家强盛是我最大的福气。”

  记者临别时,老人执意要送客到小区门口。秋风中,杨本长忽然驻足,指着空中掠过的客机朗声笑道:“真赶上好时候喽,当年我们哪有这样的大飞机。”一只布满皱纹的手,依然保持着标准的“瞭望”姿势,宛如永不褪色的军人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