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衢州细菌战历史记忆守护热潮持续升温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2版:看衢州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佩

  历史必须被铭记,真相应当被传承。9月28日下午,“永不忘却·祈愿和平——守护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公益行动”(以下简称“公益行动”)采访团队成员、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龚舜受邀走进衢州二中,带来了一场以“你若记得,我便活过”为主题的特殊历史教育课。

  公益行动所唤醒的历史记忆,随着电影《731》的上映,在衢州各地引发了广泛且持续的回响。这场公益行动,其影响更是超越了地域界限,除官方媒体外,众多自媒体博主也自发加入传播行列,延续着历史记忆的传递。

  记忆在薪火传递中永存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离世,有两次,一次是脑死亡,一次是被所有人遗忘。”龚舜以这句话作为讲座开场,向同学们阐释了“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的深刻含义。讲座中,他结合自身参与公益行动的实践,并借助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的H5作品《绝不遗忘——寻证侵华日军细菌战真相》中的手绘漫画,讲述了相关的历史与故事。

  龚舜提到,寻访过程中,他们最常看到的是受访者落泪的模样。无论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在讲述家族因细菌战而遭受的苦难时,都难以抑制悲伤。这深刻说明,细菌战造成的创伤至今仍未愈合。

  当龚舜分享衢州细菌战受害者痛彻心扉的回忆,特别是叶赛舟记忆中那床盖在大娘棺木上的棉被时(详见6月26日《衢州晚报》4-5版《我不敢告诉她,你没有妈妈了》),全场陷入一片静默。

  这份静默,让高二(4)班的王炜玥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我代入了那个小女孩的角色,被深深触动。”她分享道,“那是一种后知后觉,却令人绝望的悲伤。”她此前虽参观过衢州细菌战历史陈列,但直到听闻具体受害者的遭遇,历史的悲剧才变得如此真切可感。此次公益行动的价值正在于此——通过挖掘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揭示细菌战的残酷反人类本质,让这份民族记忆得以永存。

  同样的历史教育也在更年幼的学生中展开。近日,江山市实验小学小火箭中队的队员们,走进了柯城区罗汉井5号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踏入陈列馆,原本“叽叽喳喳”的队伍逐渐安静了下来。面对锈迹斑斑的实物与记录苦难的黑白影像,孩子们神情专注而凝重。

  当历史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呈现,家国情怀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播下。

  社会反响的涟漪正在扩散

  公益行动所唤醒的历史记忆,随着电影《731》的上映,在衢州各地引发了持续的回响。连日来,衢州产投集团党委下属多个党支部及柯城区新新街道三衢社区、丹桂社区相继组织观影活动,在缅怀历史伤痛中凝聚奋进力量。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循着公益行动的足迹,走进历史的现场。侵华日军细菌战江山幸存者郑科位的家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听众——江山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代表。他沙哑的乡音,将记忆拉回到那个黑暗的年代——家人躲藏的惶恐、寻找活命水源的艰难,每一句话都沉甸甸地落在同学们心中。这堂“延伸的历史课”,让“铭记”二字不再是墙上的标语或课本里的黑体字,而是化为了亲历者口中鲜活而沉重的记忆,等待着被倾听、被传承。

  而这场由本地发轫的公益行动,其影响亦超越了地域界限。除官方媒体外,众多自媒体博主也自发加入传播行列,延续着历史记忆的传递。博主“胡少”制作了近5分钟的视频,带领粉丝走进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与江山市清湖街道七斗村,解读村口的“细菌战受难者纪念碑”,访问细菌战受害者、遗属;博主“熊拾遗”随电影《731》主创团队赴衢州寻迹,其此前发布的走访丽水、义乌等地幸存者的短视频《细菌战幸存者——那些溃烂的伤痕终身无法治愈》,在平台获超10万点赞。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内,“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呼声汇聚成流,“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每一个人的苦难都不该被忽视”“不能因为害怕就蒙蔽双眼,不能因为害怕就捂住双耳”“我们不忘,永远记得”……这些声音,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从荧幕到社会,从校园到网络,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守护行动,正在持续扩散它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