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华莘高级中学106班 黄雨馨
指导老师 杨兴伟
敬爱的抗战英雄:
您好!
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死守衢城的声音响彻时空,我知道,这封信注定无法抵达您的手中。它只能逆着时间的激流,向七八十年前的硝烟深处溯洄,最终变作一纸被虚空吞噬的独白。我不知您是谁——是那位在残破战壕里用铅笔头在烟盒背面写下绝笔的学生兵?是万千骸骨中某一具尚未被春风拂绿的泥土下的无名者?
如今我站在水亭门下,抚摸城墙深嵌的弹痕,它们像极了大地的皱纹,每一道都刻着您的名字——抗战英烈。1942年夏,衢州天空被日军机群撕碎时,您是谁?是死守衢州机场、用血肉之躯阻挡敌坦克的某位将军?是流尽最后一滴血、让江水赤红三日的普通士兵?或是那位在浮桥炸断前奋力推送百姓过江、自己却永沉江底的民夫?衢州这座城市仍记得你们用草鞋踏碎灼热的碎石,用胸膛抵住冰冷的刺刀。四场会战,十一次攻防,这座千年古城被炮火反复犁过,而你们的脊梁始终未曾弯折。水亭门弹孔犹在,峥嵘山战壕尚存,它们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大地对英雄的记忆刻痕。
如今的衢州早已新生。信安湖碧波荡漾,北门街市声喧阗,桂花年年开遍当年焦土。但老城墙畔拉二胡的老人,琴声里总藏着《大刀进行曲》的碎片;坊门街孩童嬉戏处,地底三米仍能掘出锈蚀的弹壳。这座城市将伤痛沉淀为骨血,将牺牲转化为向前的力量——这恰是对您最深的告慰。而今,我被“寻访”二字引向你们。不是以香火,而是以笔尖代替膝盖,跪进历史最痛的褶皱里。冻土之下,不是寂静,而是无数未及说出口的遗嘱在共振。有位幸存者,九岁目睹守军与城共存亡的最后一战:“那些兵娃子呀,比我家灶台高不了多少,可没有一个往后退的。”他混浊的眼里有火光跃动,那火光燃烧了八十年。
这场寻访让我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献花与鞠躬,而在接过你们未竟的使命。你们用生命回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当以一生回应“起来!前进!”你们血沃的浙西大地,已生出新的长城——那是科研实验室的不灭灯火,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是每个平凡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坚守。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空气里不再有硝烟,但仍有需要攻坚的“高地”;耳边没有了冲锋号,但仍有必须跨越的“封锁线”。
此刻,我多想逆着时代的洪流,为你们送去一瓢不是掺着硝烟的浊水,一个没有空袭警报的完整夜晚。但这妄念旋即被理智掐灭——你们用决绝的赴死,不正是为了断却后辈这等无力的哀怜,为了让我们永远不必体会刺刀挑开夜空的恐惧吗?
四万衢州子弟——你们的名字或许终将风化在县志泛黄的纸页里,但你们以街巷为堑壕、以祖屋为掩体的决绝,却将“衢”字永远刻进了抗战的基因链。当侵略者的铁蹄试图踏碎这条东南走廊,是你们用江郎山般坚硬的脊梁,让每一条鹅卵石街道都变成吞噬敌人的漩涡。
临别衢州前我掬一捧信安江水。这水曾饮过您的血,如今映着我们的天。请放心,江水东流,精神不灭;山河重光,后继有人。
此致
敬礼!
一个在你们守护的晨曦里读书的后人
202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