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以“三颗心”践行教育现代化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郑丽芬/文 顾欣桐/摄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灵溪校区创办于2022年9月,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1902人。学校秉持“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校,成就学生就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提出“让每个孩子绽放自己的光彩”的办学理念,打造“成·美”教育品牌。建校三年来,灵溪校区先后荣获浙江省“一校一特色”语言文字特色学校、浙江省“十四五”美丽校园中小学组典型案例、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等多项荣誉。近日,记者采访了灵溪校区校长崔巍青。

  记者:崔校长您好!首先想请教您,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

  崔巍青:我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核心要从“物”的现代化转向“人”的现代化,最终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把它概括为“三颗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所有活动设计都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拥抱技术创新的决心,不只是硬件升级,更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三是开放协同治理的真心,打破校园围墙,与家庭、社区联动,形成育人合力,让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学校真正落地。

  记者:灵溪校区以橙色为基调打造校园环境,围绕“尊重、坚持、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台阶文化。这些理念如何转化为学生可感知、能参与的日常活动?

  崔巍青:我们校区的教育特色是“成?美”,它的核心是“成就每一个生命的美好”。简单说,就是让每个孩子成全努力的自己、成就精彩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在于体验与探索,“美”在于浸润与表达。我们设计了以“橙”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还开设了涵盖科创、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成美社团”,像“酸酸甜甜合唱团”“橙黄橘绿运动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展示才华的舞台。

  至于台阶文化,我们学校建在山坡上,台阶特别多,这就成了我们的文化载体。

  进门第一步是“尊重”,学生每天的点头微笑礼、常态化的“校长午餐会”,都是让尊重融入日常;往上走是“坚持”,我们从漫长楼道引申出“坚持好习惯挑战赛”,一年级孩子进校就会定一个六年坚持项目,像每天跳绳、背古诗,还会放进班级的“时间胶囊”,等到了小学毕业把胶囊拿出来看看自己的成长;最高层是“思考”,我们有数学地面游戏、“灵溪猜想”墙壁,每月还会办“灵溪猜想”PK赛,分高低段出题,孩子解题后能领奖品,还有“涂鸦墙”创作,就是想让孩子主动深度思考。

  记者:现在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在民主教育实践上有哪些具体做法?

  崔巍青:做法的核心就是给学生“三权”——选择权、话语权、参与权。话语权方面,“红领巾提案大赛”是我们的品牌活动。去年学校共收集95条提案,其中10条优秀提案,比如“优化食堂排队流程”“增设课间阅读角”“无障碍电梯”等,已经被学校采纳并落实,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选择权方面,学校提供了70多门社团和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在研学活动设计上,我们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参与权方面,学校成立“小灵当”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校园美化、社区服务30次,让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体验社会责任。

  记者:那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让他们从“被管理者”变成“治理参与者”呢?

  崔巍青:关键要做好三步。第一步是搭平台,除了提案大赛,我们还建了“大队委—文明监督员”二级管理网络,让学生直接参与日常管理;第二步是给支持,不是简单派任务,比如提案大赛前,老师会教孩子怎么调研、写方案,帮他们把想法落地;第三步是及时反馈,所有提案不管采不采纳都会回复,采纳的还会举办发布仪式,让孩子有成就感,这种“我的建议能改变校园”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性。

  记者:除了社团,学校还会用哪些方式发现或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崔巍青:我们的思路是“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主要做两方面,一方面是建“多赛道”课程体系,除了社团,还有差异化教学,比如语文课会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不同特质的孩子都有发挥空间;评价机制也在创新,设立“校园吉尼斯”纪录,每月开展体育单项赛,像跳绳、60米跑等项目,表彰体育特长的孩子,期末评奖除了“学习之星”,还有“创造之星”“公益之星”。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成长档案袋”,里面记录日常进步、优秀作品,还有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关注过程成长。另一方面是创设“非对称”展示平台,除了体育节、美育节、科创节、读书节这四大节,每月还办“未来艺术家”个人画展、“音乐午间茶”“清晨练琴 BA”,让有特长的孩子开作品展、做小讲座,我们就是想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能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