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科学应对强迫症,摆脱“无形枷锁”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6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季玲 通讯员 王颖

  “医生,我总控制不住要洗手,不洗就不敢碰任何东西;走路必须踩在马路正中间,偏一点就浑身难受;要是当天有事没做完,能翻来覆去想一整晚睡不着——这样的日子,我已经熬了5年……”前不久,患者周女士来到衢州市第三医院心理科就诊。接诊的心理科主治医师王艳分析,周女士的这些表现,正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

  一、强迫症不是“较真”:被“怪念头”捆绑的痛苦循环

  生活中,不少人会随口说“我有强迫症”,把它等同于“爱干净”“太较真”。但王艳强调,强迫症远非“性格小毛病”,而是一种由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及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被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牢牢“捆绑”,明知这些想法和动作毫无意义,却始终无法自控。

  那么,哪些表现属于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王艳解释,强迫行为最直观的特点是“无意义的重复”——患者会对同一件事每天反复做几十次:比如反复检查门窗、电源、文件,即便已经确认十几次,仍放心不下;不停洗手消毒,双手洗得通红脱皮,却还觉得“有细菌没洗干净”。

  而强迫思维则是脑海里反复蹦出的“怪念头”:总担心“自己会不会伤害身边人”“出门没锁门导致家里被盗”;反复纠结“刚才那句话有没有说错”“这件事是不是做得不够好”。这些念头像“恶魔”般缠人,越想驱赶,越挥之不去。“最痛苦的是,患者清楚知道这些都没必要,却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正是强迫症的核心痛苦来源。”王艳说。

  二、早发性特征明显:三分之一患者15岁前起病

  强迫症对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若忽视治疗,很容易陷入“症状一旦加重会更痛苦”的恶性循环:工作生活效率暴跌,社交圈逐渐缩小,情绪越来越差,而这些负面变化又会反过来加重强迫症。

  王艳结合医院今年1月至8月的强迫症就诊数据分析,强迫症具有明显的早发性,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集中在8至12岁、13至25岁两个阶段,且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5岁以前就已起病。家庭环境不良、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垂体激素分泌异常、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等,都是诱发强迫症的常见因素。

  学生小王的案例就是早发性强迫症的典型。小王读高三时,写作业总忍不住反复读题、检查,常常熬夜到凌晨,第二天上课精神涣散;考试时,每道题要反复读5至6遍,答完后逐字检查,连标点符号都反复斟酌,生怕出错被误判。几次模拟考下来,他都因耗时过多没答完题,成绩一落千丈。受打击后,小王性格变得自卑敏感,强迫行为还渗透到生活里:晚自习结束后,反复检查桌上是否遗漏课本、笔,十几次确认门窗、水龙头是否关好,洗手不停歇,摆放物品必须和上一次精准对齐。原本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因未及时治疗,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最终没能考取理想的成绩。

  三、科学应对:及时就医+自我调节,摆脱“无形枷锁”

  “多数强迫症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能明显改善,但很多人因前期羞于就医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王艳指出,临床数据显示,强迫症确诊平均会延误11.7年,这期间患者的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她提醒,若两周内重复行为每天超过1小时,且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就应立即就医。

  目前,衢州市第三医院已开设专项心理科门诊,通过“药物治疗+个性化行为训练”的方式,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秩序。王艳强调,强迫症并非不治之症,科学应对就能逐步找回生活主动权:症状影响生活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舍曲林、氟伏沙明等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减轻强迫症状的频率和强度;日常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深呼吸”放松训练、每周3次以上运动、保证7至8小时充足睡眠等方式,与“强迫念头”“和平共处”。

  “强迫症不是矫情,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需要被理解、被重视的心理障碍。”王艳呼吁,市民若有类似困扰,别害怕、别逃避,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搭配科学的自我调节,一定能慢慢摆脱“无形枷锁”,重拾轻松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