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终年62岁。
俞孔坚教授,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80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他的理论研究、教学及实践促进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作为中国“海绵城市第一人”,他开创了“生态安全格局”及“逆向规划”理论方法,其作品曾12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有19个作品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
这位从浙江走向世界的景观设计大师,也将其先进的生态理念深深烙印在衢州的土地上。他提出的“海绵城市”“大脚美学”等理念,在衢州鹿鸣公园和礼贤桥的设计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生态理念的衢州实践
“住在城市里,也需要像农民一样思考,就像生活在‘桃源’里一样,而不是全然把自然界抛诸身后。”俞孔坚及其团队在过往设计作品中,对“新桃源”城市的理念进行了广泛的实践。他提出的“海绵城市”“大脚美学”等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弹性,主张城市应如蔓藤般适应自然与人文环境,倡导回归自然生态,“蔓藤城市是拥有韧性、弹性的城市,能依附于山水格局自由生长。”
1997年回国后,俞孔坚先后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而后创办了土人设计(Turenscape)和土人学社(Turenscape Academy)。业内专家评价:俞孔坚是一位真正的“土人”,这个他为自己团队取的名字,意味深长。“土”是土地,是本土,是脚踏实地。俞孔坚的每个设计皆深深扎根于相应土地的历史、水文、植被和人的记忆。他不仅是一个规划者,更是一个虔诚的聆听者,俯下身,倾听土地的心跳和诉求,用专业的知识为它疗伤,让它重新呼吸。
在衢州,鹿鸣公园与礼贤桥就是他理论实践的写照。鹿鸣公园,作为智慧新城中心的“海绵绿洲”,其所在的那片曾经杂乱无章的土地,在俞孔坚手中重获新生。土人设计团队以“最小干预”为准则:完整保留红砂岩体、枫杨林带及卵石驿道等乡土景观遗产;拆除水泥堤岸,恢复自然河道形态;设计一系列生态滞水泡子,截留雨水滋润场地土壤;最具亮点的是引入随四季轮作的梅花、向日葵、格桑花等,让这片土地更加斑斓多彩。2016年,该项目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荣誉奖,成为了“将废弃地转化为滋养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典范。
而连接智慧新城与衢州老城区的礼贤桥,则是俞孔坚“慢行交通”理念的实体化。为减少人车冲突,设计团队考虑人行和非机动车分道,故将桥分为平坦的非机动车桥及曲线的行人拱桥两部分,该桥不仅缓解了跨江交通压力,更成为激活滨水生活的魅力纽带。两个桥面在空间节奏上高低错落,收放有致,两桥交叠处形成观景平台,与古城墙遥相呼应。市民漫步其间,赏景休憩,怡然自得。
乡情永驻衢江畔
作为金华人,俞孔坚对衢州怀有特殊感情。他在2020年第五届博鳌旅游传播论坛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的家乡就在金华婺城的衢江之畔,我对衢江有很深的情结。”这份乡情使得他十分关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项目。
“期待衢州版的‘富春山居图’。”俞孔坚在谈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时建议,衢江沿江要打造“慢行系统”,建立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修复提升沿江生态环境。他期待这条风光带能成为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样板,能成为“一条注重生态保护的廊道,一条遍布文化遗产的廊道,一条充满乡愁的廊道”。
“感谢俞孔坚教授设计的鹿鸣公园,让我能带着孩子在公园里赏四季花景,度过愉快的时光。”“俞教授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好好传承下去。”市民与网友纷纷缅怀道。
也有许多业内专家对其致以深切追思:城市在遭遇暴雨时能否不再“看海”,社区排水是否更为顺畅,绿地与湿地能否真正成为城市的“海绵”,都和俞孔坚多年来的研究有着深度关联。人们希望在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中,依然能留住绿水青山,依然能在钢筋水泥之间找到平静与安稳。这种诗意栖居的设想,其中最重要的开拓者与实现者之一就是俞孔坚。
如今,鹿鸣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礼贤桥的灯光带也持续点亮衢城夜色。这些作品不仅是俞孔坚生态理念的实践载体,更是他留给衢州的宝贵财产。而近年来,我市实施《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智慧新城两大项目成功入选“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衢州市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发布也是对俞孔坚教授所坚持理念的最好回应。
礼贤桥上望山得水,呦呦鹿鸣花开花谢。尽管俞孔坚教授已逝,但他的设计理念将继续在衢州的山水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