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霞 通讯员 吴金舟
对许多人而言,退休意味着生活节奏的放缓,但对衢江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小平来说,这却是另一段“责任与担当”的全新开始。告别岗位后,他继续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衢江大地,以书法为媒、以信仰为魂,牵头成立文化咨询团,用笔墨与实干,为衢江乡村振兴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厚重的画卷。
深耕文化数十载,退休续写“初心篇”
退休前,周小平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文化”紧密相连:他曾是原衢州日报社记者、副总编辑,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也曾担任衢江区文化线主管领导,用脚步丈量衢江各地的老建筑与历史遗迹,深耕乡村历史与家风家训的挖掘整理。他不仅关注地方文化保护,更写得一手好字,常与各类文化界人士交流探讨。
新农村建设初期,看到不少老祠堂、古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逝,周小平满心焦急,直言:“百姓不能钱包鼓了,脑子却空了。”这份对文化流失的忧虑,成了他日后投身乡村文化保护的初心。2020年,在衢江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周小平牵头组织了一批在地方文化研究、文旅融合、诗词创作、书法艺术等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老同志,正式成立“衢江区文化咨询团”,把对文化的牵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该文化咨询团自成立以来,周小平便带领团员们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为衢江乡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他们聚焦特色村文化资源挖掘,坚守地方文化特色保护,全力助力文旅项目发展——截至目前,他们已为衢江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提出意见建议60余条,推动10余个特色乡村落地文旅项目,直接带动300余万元文旅收益,让文化“软实力”变成了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在衢江区大洲老街改造项目中,周小平提前介入,专门邀请地方文史专家参与规划,他反复强调:“大洲老街是衢江的历史文化名片,改造不能丢了‘原汁原味’,还要注入新活力。”在他的推动下,老街改造既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又融入了现代文旅功能,如今已成为衢江热门旅游打卡地。
杜泽老街改造时,周小平又发挥书法特长,组织书法家为老街“添文韵”:不仅为400余家店铺手写招牌,还创作楹联、匾额100余幅。当古色古香的招牌、楹联挂满老街,看着往来游客驻足欣赏,周小平欣慰地说:“给老街注入文化活力,不只是传承传统,更是给乡村振兴添动力。”
即便是新建景观,周小平也坚持“文化先行”。在衢江区十里运动休闲长廊建设中,他组织文化咨询团成员全程参与文化植入:为公园拟定“十大景点”名称,镌刻景点碑石,书写亭阁楹联与匾额,让原本普通的休闲公园,变成了一座露天“书法展厅”。游客漫步其中,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抢救文化“活遗产”,留住衢江“根与魂”
除了助力文旅项目,周小平更致力于抢救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他带领团队走进偏远山区,深入挖掘举村茶灯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而对蕴藏两宋文化的衢江区金仙岩摩崖石刻,周小平更是倾注了多年心血。其实,早在退休前,他就想系统研究这个文化瑰宝,但因工作繁忙一直搁置着。退休后,一次他陪同专家再进金仙岩洞,发现山水渗透岩壁,个别题记字迹已出现剥落痕迹,“再不保护,就真毁掉了!”这份紧迫感让他下定决心——以书籍形式固定石刻原貌。
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周小平牵头与几位专家一道,通过原石与拓片比对、文字辨识、碑石释文、书风评析、人物考证等方式,系统梳理衢江区金仙岩摩崖石刻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最终编纂成《金仙岩摩崖石刻》一书。2023年该书出版后,不仅为学界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更荣获第40届浙江优秀出版物编辑奖。“十多年的梦想,退休后终于圆了,值!”周小平感慨道。
书法传艺暖人心,文化惠民不停步
周小平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师从弘一法师弟子毛善力,书法功底深厚。退休后,他重拾这份热爱,笔耕不辍,书法作品不仅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展,还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展览中获奖。退休后,他当选衢江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2023年还应邀到衢江区老年大学书法班授课,至今从未间断。
在与老年书法爱好者交流时,周小平发现不少人存在“重创作、轻临摹”的问题,便主动开办公益书法班,第一期就吸引了近50名学员参加。从2018年起,他还在市、区两级老年书法培训班担任辅导老师,将自己的创作体会与技法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书法是门慢功夫,要用心感悟、用手实践,比如笔画的粗细、长短、疏密,都藏着韵味。”课堂上,他总是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员,细致的讲解、真诚的态度,让学员们深受感动。
不仅如此,周小平还借助大洲镇等3家“银雁会客厅”的场地,定期开展文化咨询、书画培训等活动;参与筹建衢州市弘一法师文化研究会,为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现倾注大量心血。近两年来,他牵头举办书画展4次,展出作品300余幅;开展“送文化进礼堂”活动5次,送上书画作品300余幅、书画作品集500册,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口,把文化艺术的正能量传递给衢江大地。
担当如磐守初心,党性熠熠映初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仰是前进的力量。”退休后,周小平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言行。他积极参加“8090”信仰对话等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挚感悟,为年轻人点亮信仰灯塔。“我给青年人讲衢江当年的创业史、老一辈的奋斗史,就是想告诉他们,个人的奋斗目标要和国家、地区的发展远景结合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一次“8090”信仰对话活动中,周小平的深情讲述,让许多年轻人纷纷附和。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老干部征求意见会、经济形势通报会等重大会议,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深入基层调研的成果,为衢江发展建言献策。从“文化赋能产业”的独特视角出发,他提出“创建文化研学景观带”“文旅融合拉动消费”“传统技艺助力乡村经济”等诸多可行思路,每一条建议都饱含着对衢江的深情、对未来的期许,为地方决策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秋霜染白了鬓发,却让初心愈发炽热;桑榆虽晚,却因担当更显厚重。周小平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崇高境界,更以担当为笔、以文化为墨,在衢江区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夕阳红”。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