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范家熔 陈霞 周芸/文 记者 谢丹/摄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电影《731》片尾的这句话,绝非简单的文字,而是跨越时空的深情回应,是向历史许下的郑重承诺。它既属于那段黑暗岁月中逝去的每一个生命,也属于衢州——这片曾被战争与恶疫肆意撕裂的土地。
9月20日,电影《731》主创团队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主题,来衢州开展寻迹活动,总制片人张望,导演赵林山,历史顾问金成民,主演孙茜、李善玉等主创人员走进衢州,重返历史现场,聆听那些仍未愈合的伤痕发出的沉重之声。
向历史真相躬身致敬
当天上午,电影主创人员走进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与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触摸电影《731》镜头之外那段沉痛的历史印记。
在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中,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勇为大家缓缓揭开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尘封往事。一段跨越国界的勇毅与善良,在他的描绘与史料印证中重新被照亮。随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共同签署了关于“杜立特行动大救援主题影像展”的合作备忘录。
九月的衢州依然热气蒸腾,在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前,导演赵林山推着坐在轮椅上的93岁衢州细菌战烂脚病人黄延林缓缓步入。
黄延林自十多岁起,便饱受“烂脚病”折磨,最严重时伤口深可见骨,曾一度腐烂生蛆、恶臭难闻。如今,虽然伤口已然愈合,但他腿上那些深深浅浅的伤疤,依然如刻印般记录着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记忆。
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馆长吴建平的声音在肃穆的空间中回响:“侵华日军在哈尔滨研发细菌,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投入实战,给我们的军民带来了深重的创伤。”
电影《731》的主创人员神情凝重,他们手持白菊花向伫立在此的细菌战死难民众纪念碑献花、默哀。
迈进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前,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电影《731》历史顾问金成民重重叹了一口气。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衢州,三十多年前,他曾随日本民间调查团来到衢州,深入细菌战受害地,亲身感受这段苦难留下的印记。参观结束后,他轻声说道:“衢州是浙赣会战中的重灾区,侵华日军细菌战造成了衢州人民的巨大伤痛。衢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演员孙茜亦非初访衢州。十余年前,她曾在开化拍摄电影《龙顶》,那时她所见的,是衢州的山清水秀,是一幅和平年代的温婉画卷。而这一次,她说,自己一脚踏入了衢州的苦难史中,仿佛两个世界在她眼前重叠。
用传承对抗遗忘
在随后的“我看见的细菌战——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守护者”圆桌对话活动中,电影《731》主创人员与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馆长吴建平、柯城区人民医院“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组长万少华展开对话。
对话不仅关乎电影,更延伸至历史的实证与未来的传承。金成民馆长历时多年跨国取证,导演赵林山历时十一年用镜头揭露日军暴行,“万少华团队”16年如一日救治“烂脚病”患者……所有这些对历史的接续,呈现出一个民族面对伤痛时的坚持、勇气与尊严。
导演赵林山的讲述,将过去十余年的创作历程示于人前。2009年因接触“731”纪录片拍摄而“看见”这段历史,他便锚定“还原真相”的初心,即便健康经历考验,即使取证困难重重,他仍然坚定:“作为一名导演,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把这段历史展现出来。”他庆幸自己能站在金成民馆长耗时多年跨国取证的“肩膀”上,为电影创作寻求到史料支撑。
金成民馆长虽远在哈尔滨,却持续关注衢州的研究动态。他指出,衢州当地的邱明轩、杨大方、吴世根等老前辈,始终致力于发掘和保存衢州细菌战历史,他们的努力为传承历史记忆奠定了坚实基础。哈尔滨是日军人体实验重灾区,衢州及周边地区则是细菌战直接攻击区,两地共同承载着民族的苦难记忆。他呼吁将这些地区共同打造为维护历史真相、捍卫世界和平的重要阵地。
随后,在电影《731》主创人员的见证下,首批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历史记忆传承人认证上岗。
这批传承人来自多个领域,包括细菌战受害者遗属代表吴建平、薛路路、朱左锋、郑玉红、方文华、杨闻全、方驰、方梦茜;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研究者代表郑伟勇;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的青少年宣讲员、讲解员代表邱妍文、贵文洁、叶忆秋、王子诺。他们将在今后致力于为历史立心、为真相存证、为和平代言。
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遗属叶赛舟的孙子方驰、孙女方梦茜因在外地工作无法回衢,其亲属方力平作为代表上台代领了聘书。方力平是叶赛舟的儿子,他介绍,母亲叶赛舟晚年始终积极参与细菌战相关的诉讼活动,全身心投入证据收集整理与宣传工作。令人痛心的是,在“永不忘却·祈愿和平——守护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公益行动”的记者采访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叶赛舟便离世了。如今,方驰、方梦茜报名参加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历史记忆传承人,正是要接续她未竟的事业,传承细菌战历史记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残酷的过往,守护和平。
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的小小讲解员叶忆秋作为青少年传承人代表,分享了自己的传承行动宣言。她表示,愿做历史的小小讲述者,把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残酷真相讲给大家听,把先辈的抗争故事带到课堂、社区里,让更多人知晓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好今天的阳光与安宁。
导演赵林山深情发言:“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走好未来之路,需要我们记住每一个在那场浩劫中牺牲的人。”
以“我”为炬,照亮历史
当天下午的映后主创见面会主题为“真相不沉没,思念寄未来”,电影主创人员走进衢城多家影院,与衢州的影迷展开了一场真挚的面对面交流。
影院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由父母牵着手前来的孩童。电影播放过程中,有观众因愤怒而攥紧拳头,有观众不忍直视以手掩目,也有观众沉默地落下眼泪。
“我曾在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见过‘鼠疫菌试验场’的相关照片,电影以影像的方式真实还原那一刻,我感到一阵寒意,毛骨悚然。”市民余贞说。
“通过影片,我能想象到衢州人民在细菌战中经受的苦难,我们要记住这份苦难。”52岁的市民陈志刚说。
一位退伍军人认为,唯有国力强大才能保卫家园,青年一代更需奋发图强。
历史研究者周新华说:“现在银幕上鲜花太多,需要一根刺带来的阵痛,让人们保持清醒。而《731》就是这样一根刺。”
正片结束,无人离席。片尾曲结束后,黑底白字出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画外音:“同胞们,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
在市区吾悦广场星轶影城,每一位观众都点亮了手中的蜡烛灯,点点微光在黑暗中摇曳,将现场映照得庄严而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哀思与对和平的祈愿。
在市区万达广场万达影城,四位被抽选中发言的观众个个哽咽。“在观影过程中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恐惧和窒息感”,一位衢州本地的青年市民颤抖着声音说,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的五年级学生钱玺悦带着哭腔直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悲伤又愤怒”,攥紧的拳头透着少年人的赤诚。主持人听后亦难掩情绪,声音发颤。
柯城区石梁小学音乐教师陈丽琴的分享更添共鸣。她坦言,片中怀孕的母亲无法护住孩子的情节让自己感同身受,“看到角色一个个倒下,难过到心口发紧”。作为母亲,她已带13岁的儿子观看多部同类影片,“我的孩子告诉我,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相信现在的孩子都一样勇敢,更该正视这段历史。”
“我是一名护士,我接触过‘烂脚病’患者。”一位医护工作者分享道,“那味道即使戴三层口罩也难以忍受,而患者要忍受几十年。”她认为,电影将这段历史拍出来,让人们记住这些苦难,意义非凡。
银幕暗下,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不让历史重演的共同信念,这份信念,终将穿透云雾,照亮历史真相。
“我记得”,你曾活过
导演赵林山在电影《731》的映后分享中坦言:“历史的真相远比我们拍出来的更加残酷。”尽管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但剧组始终秉持一份初心——让世界看清罪行,不让证据湮灭、不让历史被遗忘。他希望电影院能成为一个“公正的法庭”,每一位观众成为历史的“陪审员”,通过影像直面真相,接力记忆。
孙茜在回答提问前,深深叹了一口气,那一声叹息里,是角色带来的沉重,更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为演好“林素贤”这一角色,她把自己关在牢房场景里,尽可能地隔绝掉作为一名现代人拥有的幸福感。
总制片人张望补充道:“《731》是一部反战电影,其核心思想是‘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免于苦难’。”
金成民馆长指出,85年前侵华日军在衢州发起的细菌战,至今阴影未散。他真诚期望下一部作品能够聚焦衢州等细菌战重灾区,片名就叫《衢州》。
今年6月,赵林山与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共同发起“永不忘却·祈愿和平——守护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公益行动”。采访团队奔赴中国南方七处细菌战受害地,抢救性记录了一批细菌战历史记忆守护者的珍贵口述。
活动现场,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啸向导演赵林山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电影《731》海报,这张海报伴随公益行动采访团队前往全国多地,上面签了数十名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受害者遗属、细菌战历史研究者的名字。这张海报,是历史的回响,也是一份深沉的嘱托。
“电影上映只是一个开始。”赵林山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贡献一份力量,把真相传递下去。”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我们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基石。正因为有着这样深切的追寻,那些逝去的生命才得以在记忆中延续,和平的愿望变得更加清晰而坚定。每一次讲述、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历史的接续,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我们铭记,不仅是为了不遗忘,更是为了将真相传递,将和平守护。
活动的最后,影迷们高举电影海报,冲着镜头高声呼喊:“我记得!”
我记得,你曾活过——这份记得,源于心底,更见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