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芸 郑丽芬 毛慧娟 徐佩 范家熔 整理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历史记忆守护者:吴建平
【简介】吴建平,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馆长,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遗属。
【心声】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苦难不是过往,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痛。父亲为追索真相,毅然加入对日索赔诉讼,即便东京地方法院驳回诉求,仍执着于让历史被承认。我们建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就是要让罪证永远留存。这些年,我参与救助“烂脚病”老人,看着他们重展笑颜,更明白传承历史的意义。
如今,我站在陈列馆里,每年接待近4万名参观者,看过无数人在留言本上写下感悟。我总在讲解最后说,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作为受害者后代,我会守护好这份记忆,永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历史记忆守护者: 叶赛舟
【简介】 叶赛舟 ,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受害者遗属、衢州市卫健委离休干部,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
【心声】9岁那年,日军飞机轰炸衢州,火车站的惨状、街头的断壁残垣,让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日军投下携带鼠疫的跳蚤,大伯、大妈、奶奶相继染病去世。这段伤痛,成了我心底永远的疤。抗战胜利后,我一心向往光明,30多年执着递交入党申请书,终于在离休前圆梦。
后来我参加细菌战对日诉讼,和幸存者们相互搀扶,诉说苦难。我只愿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警醒后人铭记伤痛、珍惜和平,别让悲剧再重演。
历史记忆守护者:黄亚君
【简介】黄亚君,柯城区花园街道新姜村村民,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遗属。
【心声】2岁时,日军投下的鼠疫跳蚤夺走了妈妈、弟弟等5位家人的生命,家被烧毁,我成了外婆家与爸爸家之间的“钟摆”。爸爸总说“城里才是你的家”,因为我长得像妈妈,是他的念想;可外婆总念叨“城里晦气”,怕我重蹈妈妈的覆辙。后来王选、杨大方找到我,我才知道,原来那么多家庭都被日军细菌战碾碎。18岁嫁到新姜村,满村破屋触目惊心。婆婆说,日本人当年烧房毁田,把树全锯光,她讨了9年饭,8个女儿都没保住。
我出生的罗汉井5号,如今成了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每次想起过往,我都盼着更多人来这里,听听我们的故事,记住这段痛,别让这样的悲剧再落到其他人身上。
历史记忆守护者:郑伟勇
【简介】郑伟勇,供职于中国银行衢州分行,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衢州地区抗战史研究,是国内研究杜立特突袭行动的知名民间研究者,出版有《非常营救——衢州与杜立特突袭行动》等著作。
【心声】越是抗战御侮决心坚强的地方,侵华日军的暴行就越发丧心病狂。8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衢州及周边各地实行无差别轰炸,发动细菌战,烧杀掳掠等暴行,给我们留下了惨痛记忆。
为给历史讨公道、给死者争尊严,在前后历时十年的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衢州的29名原告代表克服重重困难,与王选带领的诉讼团其他成员和背后的支持力量一起全力推动受害事实的揭露,为这场跨国诉讼最终赢得“日军在中国浙江、湖南等地实施了违反国际法的细菌战罪行,并承认日本政府对此负有国家责任”的事实认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凋零,抢救战争留下的历史记忆愈发艰难,我们必须尽快去做。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
历史记忆守护者:郑科位
【简介】郑科位,退休教师,侵华日军细菌战幸存者、受害者遗属,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
【心声】每次回江山七斗村,我都会去看那座“细菌战受难者纪念碑”,那里刻着亲人的血泪。1942年,日军假扮中央军送毒米粿,我和奶奶中招,妹妹、弟弟因此丧命,哭声曾像瘟疫般笼罩村庄。后来我才知道,米粿里藏的是霍乱菌。那段伤痛始终如鲠在喉,我四处收集线索,直到1997年参加细菌战对日诉讼。1999年我去东京开庭,带去了31位乡亲的证词。回国后,我们建起纪念碑,用“不忘国耻家仇,振兴中华民族”的楹联警醒后人。
我们期盼真相真正抵达,不是为了仇恨,而是让逝者安息,让年轻一代知道和平来之不易,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历史记忆守护者:薛路路
【简介】薛路路,江山市一如既往志愿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遗属。
【心声】父亲薛培泽晚年常说,原告团不能散,要坚持讨回细菌战真相。他13岁被日军抓去做苦役,亲眼看见同胞惨死,姑姑的三个孩子吃了毒米粿离世,外甥女双兰临终还求“一口小棺材”。后来父亲投身调查,和郑科位奔走记录史实,在东京法庭控诉日军罪行,即便败诉,也因真相被承认而坚定。父亲走后,我懂了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大爱。我和伙伴成立“一如既往志愿服务中心”,希望把他对同胞的关怀延续下去。
和平来之不易,我会带着他的信念,既做历史的守护者,也做公益的践行者,让这份爱一如既往,不负他毕生的坚守。
历史记忆守护者:徐义祥
【简介】徐义祥,江山市首届“十佳记者”、江山市第五届政协委员。2012年从江山市广播电视总台退休后,加入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会、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等社团,出版《江山抗战纪实》等著作。
【心声】我始终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退休后这份信念也未改变。1996年跟随王选和日本民间细菌战调查团采访时,我亲眼见证了江山抗战历史的沉重与被淡忘的危机——正面战场的硝烟、细菌战的暴行、正在消失的遗存,于是我用十年搜集史料,四年伏案写作,将首次公开的史实、数据与图片装进《江山抗战纪实》,只为还原仙霞岭战役的壮烈、细菌战下“无家不病”的惨状。
如今我仍在奔走,只愿用史实守住记忆,让更多人知道,江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抗争的血,每一段伤痛都不容遗忘。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历史记忆守护者:王建政
【简介】王建政,生于1966年,义乌市稠江街道崇山村人,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遗属,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遗属协会法定代表人。
【心声】我的小叔叔王仿和太奶奶都死于那场鼠疫,包括我们家老屋在内被日本人焚毁的房子,几乎占了村庄的一半。我没有经历过细菌战,但细菌战的伤痕刻在我们每一个崇山村人的心里。1942年11月18日是崇山村被日军焚村灭迹的日子,所以我们把这一天当作缅怀所有侵华日军义乌细菌战受害同胞的纪念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在义乌和平公园组织纪念活动,怀念逝去的亲人,铭记细菌战历史。
历史记忆守护者:王明光
【简介】王明光,生于1942年,义乌市稠江街道崇山村人,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崇山村受害者遗属。
【心声】我出生1个月后,崇山村暴发鼠疫,我的哥哥王明荣和姐姐王明芳、王春凤死于日军细菌战,这是我们全家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每次说起,母亲都会流泪。日本兵把大家赶到村旁后山背的山坡上,放火烧毁了我们的房子。之后我们一家人就在亲戚朋友家轮流借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重新回到崇山村造起了新房。我17岁时选择从军,在崇山村,当兵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激励很多年轻人毅然从军、保卫祖国,不让侵略者再欺负我们。
历史记忆守护者:王基木
【简介】王基木,生于1928年,义乌市稠江街道崇山村人,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遗属,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
【心声】我今年97岁,每每回想起崇山村鼠疫暴发时的场景,我的心里就很难过。我的母亲和两个妹妹都死于鼠疫,染病的人先是发烧,会烧到四五十摄氏度,一夜之间就会神志不清,白天黑夜也分不出来,被感染的人基本在两三天之内就死了。因为经历过战争,见过战争的残酷,所以才能知道现在的和平年代有多珍贵,希望大家能记得这段历史。
历史记忆守护者:王越
【简介】王越,义乌市稠江街道崇山村人,曾就职于义乌市卫生局、档案馆(局)等单位,现在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担任铭记历史报告员。
【心声】儿时我就常听村中口口相传鼠疫惨案,听闻细菌战跨国诉讼的消息,我参与征集原告团成员档案资料,之后参与起草修改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展览大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那些零散的细菌战历史记忆碎片终于能在脑海中拼凑成一幅清晰的图景。我相信,直面战争记忆方能坚定和平信念,细菌战的历史记忆不会消逝,它正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延续,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集体记忆,警醒着人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坚守和平。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历史记忆守护者:庄启俭
【简介】庄启俭,侵华日军丽水细菌战受害者遗属、丽水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史料研究会会长。
【心声】在侵华日军实施的丽水细菌战中,我们家有5个人先后感染鼠疫,其中4位至亲不幸失去了生命。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上坟,他总会讲述那些往事。我家所在的太平坊街,人们说起这段历史,眼神难掩恐惧。“到处死人,死得蹊跷啊,就是日本人撒的毒!”老人们用丽水方言重复着“吓死人、吓死人……”
1997年起,巧合下我开始在丽水进行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调查。41万字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在丽水(1942-1944)》这本书,凝聚了无数心血。书中那一百多篇亲历者、幸存者口述的历史,字字泣血。时间的洪流终将带走最后的亲历者。我最迫切的期望,就是能有更多年轻的身影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让记忆得以延续,让追寻永不停止。
历史记忆守护者:池素娇
【简介】池素娇,侵华日军丽水细菌战受害者。
【心声】侵华日军投下的炸弹,炸毁了我的童年。1945年5月的一天,母亲在马桶边发现只僵死的老鼠,当晚她便烧得神志模糊。弟弟和我去看妈妈,也开始发烧。等我从昏睡中醒来,妈妈跟我说,弟弟没了。爸爸后来讲起这段往事,经常说着说着就沉默了,然后说家里三个人得病,能救回来两个,已经是万幸了。
如果没有鼠疫,弟弟现在应该也儿女满堂了吧。现在,每次家庭聚会,有孩子问起,我就会跟他们说起我的弟弟,说起侵华日军对中国人犯下的罪。我们不能忘记,年轻一代更要牢记这段历史,未来继续为那些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的人们伸张正义,还无数冤魂一个公道。
历史记忆守护者:梁苏英
【简介】梁苏英,侵华日军丽水细菌战受害者遗属。
【心声】我们家原来在丽水城东北的天宁寺村,距离当时的丽水机场就2.5公里。我家当时是村里的大户人家,有5间大房子,全家11口人生活在一起,生活幸福。日本人烧了我们的房子,他们撒播的细菌,让我们家遭遇灭顶之灾。从我爷爷开始,我的伯伯、姑姑、奶奶等人接连发热,短短一个月时间,除了我父亲,10口人先后病逝。父亲也被感染了鼠疫,虽然活了下来,但一辈子都被病症折磨。
我从小听着家里长辈、隔壁邻居讲述那些遭受侵华日军暴行和细菌战罪行的悲惨故事长大,我们世代都不敢忘却这些记忆。我已经70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有未尽的使命,就是敦促日本政府承认发动细菌战的事实并承担责任、道歉谢罪,我会为此一直坚持努力下去。
历史记忆守护者:周率
【简介】周率,丽水市档案馆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中心副主任、丽水市政协文史专员、丽水市史志领域特聘专家。
【心声】作为一名档案人,我从参加工作起,就投身于丽水史志研究。近年来,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丽水市档案馆先后出版《丽水抗战遗址》《烽火英雄》等一系列红色主题图书。
抗战期间,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作为抗战后方基地的特殊地位,丽水地区成了侵华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地区。除了进行轰炸,侵华日军还犯下大量罪行,尤其是在丽水大规模使用细菌武器,撒播鼠疫、伤寒、炭疽等细菌,受害者至少有1.5万人。虽然如今登记在册在世的丽水细菌战受害者仅剩20多人,但那段惨痛的历史绝不能随时间消逝,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保持清醒和定力,我们才能勇毅前行、开创未来。
浙江省宁波市
历史记忆守护者:胡贤忠
【简介】胡贤忠,生于1932年,宁波市海曙区博文巷居民,侵华日军细菌战宁波受害者遗属。
【心声】我小时候住在宁波开明街,那里很热闹,开着各种各样的商铺,我和父亲、母亲、姐姐、弟弟一家五口人生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在1940年10月27日戛然而止。我还记得那天下午,一架日军飞机飞过头顶,洒下一大片黄色的东西,屋顶上、明堂(当地对庭院天井的叫法)里“沙啦啦”地响,很多麦子、面粉、棉絮掉下来。那之后,开明街一带开始有人死亡,我的父母、姐姐、弟弟都死于那场鼠疫。
1997年,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开始后,我先后3次去日本出庭作证或者参加相关活动,揭露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的罪行。如今,我也经常受邀去社区、学校讲这段历史,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历史记忆守护者:田昉
【简介】田昉,侵华日军宁波细菌战真相调查者。
【心声】我从1997年开始关注侵华日军宁波细菌战,采访过100多位细菌战受害者和遗属。越是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越是为同胞们的悲惨遭遇感到悲痛。日军细菌战的历史罪行在战后长期被掩盖和尘封,日本政府至今仍不承认事实,不公开资料,不道歉赔偿,而抗战时的中国也没有条件做全面调查,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吞噬着真相,我们只能看到冰山一角,只能抓取只言片语,但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全景。我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放弃追寻真相,就对不起死难者和历史。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真相,哪怕只能让真相多显露出水面一分,只要能让更多人听见历史的回响,所有的坚持便都有了意义。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早日正视历史,公开细菌战资料,彻底还原细菌战真相。
历史记忆守护者:水银
【简介】水银,宁波地方文史研究学者,老照片收藏家,长期从事宁波地方文史研究,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宁波!宁波!》和文史研究论著《天下开港:宁波港人文地理史述考》《宁波鼠疫纪实》等。
【心声】据档案文献记载,1940年10月27日,日军一架飞机在宁波闹市区中山路与开明街交会处一带低空盘旋投下不明物质之后,即出现夺人性命的恶性疫情。之后,鄞县政府立即成立鄞县防疫处,统筹防疫事宜,制定防治措施,开展疫区消毒、建筑隔离围墙、追回染疫者、接种鼠疫疫苗、焚毁疫户住宅、发动灭鼠灭蚤等综合防治手段,遏制疫情发展。
侵华日军在宁波城区进行“无差别轰炸”,撒播鼠疫菌,用心险恶、手段残忍,如果不是《井本日记》《金子顺一论文集》等日军的加害证据被发现,宁波鼠疫的疫源只能陷于深度怀疑而无确凿证据的状态。希望日后能寻找到更多史料证实侵华日军细菌战真相。
湖南省常德市
历史记忆守护者:徐万智
【简介】徐万智,生于1940年,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受害者遗属、常德细菌战受害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
【心声】父亲贩米染病去世时,我才两岁,连他模样都记不清。一家12口死了5口,爷爷哭瞎眼,房子被揭瓦。那碗混着黄花菜的稀饭,母亲说是“度命”。后来我骑着自行车跑遍村落调查,15600份材料堆成山,7643个名字被刻成碑。
我四次去日本参与诉讼,揣着方便面出庭,被告席上的人始终沉默。如今侄子接棒宣讲,我只求有生之年,能等到那句迟来的道歉。为了父亲,为了所有没留下照片的亡魂。
历史记忆守护者:熊金枝
【简介】熊金枝,生于1947年,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受害者遗属、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村民,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她虽目不识丁,却以一生“洁癖”承载家族劫难记忆,坚守对历史真相的追索。
【心声】父亲说,那年突然出现很多很多的死老鼠,隔几天,集镇上就开始病死人了。我家也有人染了病,祖母死前脖颈肿得像发面馒头,连水都咽不下去,祖父病死时买不起棺材,只能趁夜偷偷埋在桥下,那晚的月光冷得像霜。这辈子,我总觉得集镇上的石板路下埋着无数冤魂,甚至那些看不见的细菌里都有冤魂在呐喊。
整个村里参与诉讼的老人只剩我了,日本政府不认账,我就一直说下去。孙辈绕膝时我总想,和平日子得用记忆守着,才对得起芦苇席裹着的乡亲。
历史记忆守护者:易孝信
【简介】易孝信,1933年生,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受害者遗属、湖南文理学院退休教师,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原告团原告代表。他亲历1942年易家湾村鼠疫劫难,后撰写十万字回忆录,传承历史记忆,接力追索正义。
【心声】我9岁那年,伯父露在棺材外的黑紫色手臂,像钉子一样钉进我心里,疼到现在。日军撒下的鼠疫跳蚤,让村庄尸横遍野。我到日本出庭,不是为钱,是要侵略者认账。官司输了,但常德7643名死者的名册在,《井本日记》的铁证在。如今我笔耕不辍,就是希望年轻人别忘了,太平日子是亡魂未竟的梦。侄子接了我的班,我们会像愚公移山,直到正义降临——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和平的守望。
历史记忆守护者:高锋
【简介】高锋,湖南博集律师事务所主任、常德市日军细菌战受害者协会会长。自1996年起投身细菌战受害者对日索赔维权,以法律专业素养梳理史实,推动调查取证,二十余载从未停歇。
【心声】奶奶记得伯伯们死时的惨状,这些真相不该被掩埋。带受害者赴日听证,自筹费用,护照盖满印章,只为日本政府睁眼看看《井本日记》的铁证。正义或许迟到,但我们不能停步。每多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就多一份力量。我是律师,更是历史的证人,要让侵略者低头,让亡魂安息。这是责任,更是对和平的坚守。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