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侵华日军细菌战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2版:寻证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佩

  夜幕降临,衢州古城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华灯初上,游人如织。高大的梧桐树上缀满红色灯笼,与远处城楼的朱漆遥相辉映,一片盛世景象。

  谁曾想到,繁华背后的历史深处,曾埋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黑暗。

  1940年10月4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飞机掠过衢州上空,在水亭街、美俗坊一带投下致命的带有鼠疫病毒的跳蚤,拉开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序幕。此后8年,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恶疫反复肆虐衢州,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噩梦。据不完全统计,细菌战导致衢州感染人数超过30万,死亡5万余人。

  如今,在亲历者陆续离世之时,站在纪念与遗忘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抢救这段历史记忆?侵华日军细菌战,究竟与今天的我们有何关系?

  王选、万少华、赵林山……从这些与细菌战历史产生交集的人身上,或许就能寻找到答案。

  奔走 为钉住历史真相

  7月6日,“历史之殇·未来之路——《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主题阅读分享活动”在衢州举行。作为该书的主要人物,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原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国原告团团长王选参与了现场访谈。她头发花白,语速很快,字字铿锵有力。当一个孩子问她“是什么精神支撑您数十年如一日追寻真相”时,她回答:“不是某种精神,而是我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在抗战的烽烟之下,细菌战像一条无声的毒蛇,悄然潜行于中国大地,吞噬无数人的生命。王选所做的,正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点点打捞日军实施细菌战的证据,钉住真相,拼凑出那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

  王选的父亲是义乌市崇山村人。1942年秋,鼠疫在崇山村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至次年春天,这个1200余人的村庄有400多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王选的一位叔叔也在其中。

  王选出生于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1993年于日本筑波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原本她计划远赴英美等国读博,但1994年,得知崇山村村民已联合向日本政府提出细菌战索赔请求,她毅然成为了“一座连接中国受害者与日本的桥”。

  她带领日本民间细菌战调查团,一次次前往浙江、江西、湖南等细菌战受害地进行调查。1997年,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国原告团成立,王选被推选为团长,她带着那些饱受战争伤害的老人,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受害者的声音,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诉讼之路。

  这场被媒体称为“第二次东京审判”的诉讼,以日本法院驳回中国原告诉求,但首次承认日军实施细菌战的事实而告终。

  如今,73岁的王选依然奔走在追寻查证真相的道路上。细菌战诉讼结束后,她带领大学生团队走进浙江数百座村庄,寻访细菌战“烂脚病人”,记录他们口述的历史,整理“烂脚村”分布资料。在浙皖闽赣杜立特行动大救援历史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中,王选分享道:“在整理了2000多位‘烂脚病人’及其亲属的走访资料后,我们发现,‘烂脚病人’的分布、感染时间,和浙赣战役期间日军的行动路线高度一致,形成互相印证的证据。”

  80多年过去,虽然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真相仍不完整,但王选坚信,“它会不断具体,不断接近真相。”

  挺身 为抚慰战争伤痕

  “看见了,就不能背过身去。”——许多年前,王选这样回应媒体的追问。同样“看见”历史真相的,还有衢州的一群医护人员。

  2009年,在浙江省政协委员王选的提案推动下,浙江省民政厅在柯城区启动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试点,柯城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接过重担,走进了这段沉痛的历史。

  时任医院医务科长的万少华,与郑新华、毛晓伟、戴云刚等12位医护人员组成医疗救助小组——“万少华团队”,为“烂脚病人”提供无偿救治,以医者之手,温柔抚慰那道仍未结痂的历史伤痕。

  抗战虽已结束,但“烂脚病人”常年忍受着腿部溃烂、腐骨蚀肉的折磨,创面流脓淌血、久久不愈。身体的痛苦与长期的孤寂,让他们变得自卑、沉默,远离人群。

  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每一位“万少华团队”成员都感受到难以言说的震撼与深切的悲悯。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按图索骥、进村入户,为每一位“烂脚病”老人清创、消毒、换药、包扎。这一做,就是16年。

  “这项工作非常具体,不需要投入巨额成本,但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万少华说。

  2014年起,“万少华团队”的善行被媒体广泛报道,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关怀行列。2016年,中宣部授予万少华“时代楷模”称号。

  如今,“万少华团队”最初筛查确认的39位“烂脚病”老人中,仅有5位在世。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治疗效果显著,有的创口已完全愈合,有的已大幅收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万少华站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观礼区,心潮起伏。那一刻,他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烂脚病人”时的震撼,他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与侵华日军细菌战遗留毒害的斗争,仍在继续。”

  记住 为唤起和平未来

  看见了,便没有再背过身去的,还有电影《731》导演赵林山。

  今天,电影《731》在全国公映。影片聚焦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透过战争洪流中平民的视角,既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虐本性,也展现了小人物在绝境中的觉醒与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精神。

  从选题立项、赴日取证,到剧本打磨、拍摄制作,再到后期推进与上映筹备,赵林山及其团队整整奔跑了11年。他坦言,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孤独”。

  即便历经艰辛曲折,但赵林山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份民族的记忆,也是人类创伤的记忆。我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电影,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进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的真正重量。”

  电影上映前夕,赵林山与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发起“永不忘却·祈愿和平——守护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公益行动”。他认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目前,该行动已在中国南方的7处细菌战受害地,抢救式采访了一批细菌战历史记忆守护者。

  9月12日,央视新闻微博首发了“永不忘却·祈愿和平——守护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记忆公益行动”的特辑视频,相关话题一度进入热搜榜单第五。

  有网友说:“即便80多年过去,细菌战的历史记忆从未沉寂,它蕴藏的苦难与不屈,始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

  这团火,将随着电影的公映,点燃更多人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对和平的珍视。

  守护 为照亮正义征途

  多年前,在日军细菌战头号战犯、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的家乡千叶县加茂村,王选曾站在石井家族的墓前,高声喊道:“石井四郎,你犯下的细菌战罪行,现在开始,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要用行动对你进行审判!”

  多年以后,当导演赵林山走进加茂村,依然听到当地人骄傲地称石井四郎为“我们的阁下”,甚至反问:“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要记住吗?”那一刻,赵林山痛感“自己又被侵略了一次”!

  侵华日军细菌战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深嵌于民族肌体与记忆之中、至今仍未完全愈合的伤痕。王选用真相击穿谎言,万少华以疗愈对抗苦痛,赵林山借影像重铸记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守护同一段历史。

  他们所承担的,不仅是一份历史的重量,更是一场关乎人类正义与民族尊严的征途。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铭记,正是接力照亮这条长路的灯火。

  记住,是对亡者的思念,是对家国的热爱,是对谎言的驳斥,是对罪恶的审判,是对和平的祈愿。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愿我们共同铭记,正义必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