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玉华
总觉得口干舌燥,喝水像灌“无底洞”;上厕所次数比以前多了一倍,尤其半夜总被尿意憋醒;每顿都吃两大碗饭,体重却悄悄掉了好几斤——若身体出现这些“毛病”,千万别不当回事,这很可能是2型糖尿病在向你发出“健康警报”。
一、2型糖尿病不只是“糖吃多了”
很多人认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糖吃太多”,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片面。其实,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有两类:一是“搬运工”数量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搬运工”消极怠工(胰岛素抵抗)。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原料”堆积在血液中无法进入细胞,进而使血糖水平升高。长期血糖偏高,会对血管、眼睛、肾脏等身体“配套设施”造成损害。
二、做好三件事,稳住血糖不费力
患上2型糖尿病,不能只依赖药物治疗,日常管理才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环节”。
1.饮食管理
首先,每日摄入的总热量需根据个人情况计算(例如身高1米7、体重65公斤的成年人,每日热量需求约为1800-2000大卡)。将总热量分配到三餐时,可采用“1/5、2/5、2/5”或“各1/3”的比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防止血糖大幅波动。
其次,要把握好三大营养素的搭配比例:碳水化合物(如米饭、杂粮)占比50%,蛋白质(如鱼、蛋、豆制品)占比35%,脂肪(如食用油、坚果)占比15%。同时,多吃芹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延缓糖分吸收,帮助稳定血糖;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若合并高血压、肾病,需减半;奶茶、蛋糕、糖果等“纯糖”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2.运动管理
运动的关键在于“适度且规律”,并非要累到满头大汗才有效。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需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饭后快走30分钟,一周坚持5天。除有氧运动外,每周还可增加2-3次“力量训练”,每次训练15分钟。
但要特别注意:若空腹血糖超过16.7mmol/L,或正处于感冒发烧、患有严重心脏病等情况,应暂停运动,待身体恢复后,再逐步恢复运动计划。
3.监测管理
●空腹血糖:每周监测2-4次(建议选择早晨空腹时测量),非妊娠、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4.4-6.1mmol/L(具体控制目标需遵医嘱)。若测量值超过10mmol/L,或出现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就医。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指标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刚开始治疗时,需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糖达标后,可延长至每6个月检测一次。一般来说,非妊娠成年患者控制目标为<7%;新确诊、无并发症且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严格控制在<6.5%;而有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或高龄患者,控制目标可放宽至<8%。
●并发症相关检查:每年需进行一次血脂、血压检查,同时排查眼睛、肾脏、神经等部位是否出现并发症。
三、未患病人群,做好这些远离风险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或缺乏运动的高风险人群,预防2型糖尿病需从生活细节入手: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长期“瘫坐”。
●控制体重:每月减重1-2斤,将体重维持在理想范围(BMI值18.5-23.9)。
●定期监测血糖: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一次,高风险人群每半年检测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