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孩子痴迷“谷子”,家长如何应对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03版:南孔少年·教育观       上一篇    下一篇

  龚展琴

  近日,本报《倾听树洞》栏目接到一位家长的咨询:上周,四年级的女儿把压岁钱全买了盲盒徽章,她称这些都是她最爱的“谷子”。我打开她的柜子,发现里面还有十多个类似的动漫人物盲盒,问她为什么要买,她说同学们都喜欢“谷子”,不买会被排挤!她还说,有些同学为了凑齐一套角色徽章,每天把买早餐的钱都省下来了。孩子们这么迷恋“谷子”,我们应该怎么引导?

  本报今天请衢州市新华小学教师、浙江省教改之星、柯城区优秀班主任龚展琴老师进行深入解析并支招。

  “谷子”是Goods的音译,并非传统粮食,而是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衍生的周边产品,如徽章、卡片、玩偶等。

  以往,沉迷购买“谷子”的主要为初高中生,近年来,“吃谷”热潮逐渐扩散到小学高段学生中。

  先懂孩子 这些心理要了解

  “谷子”备受青春期学生追捧,这一现象的背后藏着该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

  他们正处于自我认知构建的关键期,“谷子”中的一些虚拟角色,是孩子向往的理想形象。

  同时,孩子们通过分享收藏、讨论角色找到同好,就像我们小时候靠集邮、追星结识伙伴一样,在共同爱好中获得归属感。

  警惕沉迷 这些问题要留心

  1.消费不理性

  在很多成年人眼中,一个徽章不过一块铁片,一张卡片不过一张纸,不值几个钱。然而,以卡片为例,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稀有款更是溢价严重。孩子如果过分沉迷,与同学攀比,为开出一张“S级卡”而偷偷动用压岁钱、甚至借钱购买,容易造成财产损失。

  2.心理受影响

  过度将情感寄托于“谷子”,容易对物品产生偏执——得到时狂喜,未得到则陷入焦虑、自我否定,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的情感反馈。

  巧妙引导 这些方法更有效

  1.先倾听再沟通

  别急着否定孩子的爱好,不妨用“你喜欢的这个角色,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这类问题打开话匣,然后耐心地倾听孩子们对“谷子”的热情。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后,再自然引入理性思考:浅尝辄止,可以理解;过度沉迷,需要冷静。想一想,用这笔钱能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

  2.共同制定规则

  和孩子明确消费额度,比如每周用于购买“谷子”的零花钱上限。鼓励孩子列“愿望清单”,按 “必需”“可暂缓”分类,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权衡。还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引导:“你看,买这个限量徽章的钱,够买一套小说,或是和同学去看场电影,咱们可以慢慢选。”

  3.参与多样生活

  有意识地带孩子参与多样化的“三次元”活动,比如去公园骑行、全家一起动手做美食。当孩子在运动中释放活力、在亲子互动中感受快乐时,对“谷子”的过度关注会自然稀释。

  4.化爱好为动力

  把“谷子”作为激励的代币,和孩子约定:“如果这周能坚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用攒下的零花钱买那个小挂件;期末要是能在薄弱科目上进步,咱们就一起挑一个你喜欢的周边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满足爱好可以和履行责任挂钩。

  5.关注情绪变化

  如果发现孩子因 “谷子” 出现极端情绪,比如没买到就哭闹,要及时介入:“没买到确实会难过,但我们的价值不是由一个小物件决定的。”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明白快乐可以来自更广阔的天地。

  “谷子热”本质上是青少年精神需求的表达,就像我们当年痴迷过的漫画、电子游戏,都是在成长中对世界的探索与热爱。作为家长,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放任不管。

  真正的智慧,是透过“谷子”读懂孩子的内心,警惕“沉迷”,巧妙引导,帮助孩子在热爱中学会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