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芬/文 顾欣桐/摄
开栏语:九月的衢州,暑气还未完全消散,书声琅琅里已藏着教育生长的力量。去年此时,四省边际教育现代化先行区的蓝图在掌声中铺展;一年之后,我们带着满心期待,开启“校长来了”访谈专栏的旅程。
这里没有枯燥的政策解读,只有校长们眼中生动的教育实践。无论是家长想探寻优质的教育密码,还是孩子们好奇校长们的“教育魔法”,都欢迎翻开这个专栏,一起倾听教育“领路人”的心声,感受衢州校园里的温暖与创新,见证每一份为孩子成长付出的努力。
柯城区鹿鸣小学是一所公立小学,前身为1788年创办的鹿鸣书院,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20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柯城区礼贤未来社区,现有47个教学班,2157名学生。学校自新课改以来,先后获评全国围棋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记者:郑校长,您好。去年的全市教育发展大会说要建“四省边际教育现代化先行区”,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
郑美宏:我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过去教育以知识为核心,考试侧重考查知识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知识;如今,教育现代化更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的备课思路从过去“自己如何教”转变为现在“学生如何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式上,教育现代化采用主题式、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探索知识,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
此外,团队合作学习也是教育现代化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在当前大班额教学(如班级有四十几个学生)的情况下,小组合作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观点、积极参与课堂,弥补教师难以充分关照每个学生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沟通、辩论、达成共识,甚至领导团队,这也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软技能之一。
记者:是的,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因材施教。在团队合作中,对于内向或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他们可能难以深度参与小组交流与活动,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通常会采取哪些办法?
郑美宏:从形式上来说,我们会为每个孩子创造表达和锻炼的机会。以我所教学科为例,在团队人员分工设置上,我不会固定组长、记录员、材料员、观察员等角色,而是实行每月轮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
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留意那些腼腆、内秀的孩子,为他们创造表达机会,并给予鼓励,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孩子。
其实,教育现代化对老师和孩子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个性化培养。除了角色轮换这种形式上的改变,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更多地走近儿童,观察他们的特点,给予更多关注与鼓励。比如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发现腼腆的孩子有表达意愿,就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且在他们表达后给予特别的鼓励。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情感联结尤为重要。老师要观察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心,通过情感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记者:我关注到学校非常重视“民主”教育,经常开展项目化实践课程。比如,让学生全权支配3000元资金打造“九色鹿”场景,“鹿鸣·城市的记忆”连续五年深耕校史与城市文化,获评浙江省精品课程等。在这些项目中,学校是如何平衡孩子的自主探索与安全规范,同时应对资源限制呢?
郑美宏:我的教育理念是“给鱼一片水域,给鹿一片草原”。核心就是教育要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中成长,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是提升他们综合素养的最佳机会。
校园生活本身就具有社会化功能,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化学习的场所。所以学校会设置很多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方面知识和能力。
以“九色鹿”项目为例,当时学生提出想在校园养鹿,但养鹿对场地和饲养技术要求很高。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学校设置了这个项目,以动物模型的形式打造一个动物角。学校从文化建设资金中拿出3000元,以招标会的形式,让班级小队提交设计方案,方案论证通过后,由小队支配资金建设相关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设计场景、选择小动物模型、在资金范围内采购物品等,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工程建设思维,还培养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实践了生活化学习。
在平衡自主探索与安全规范方面,我们会设定一定的“边界”。比如3000元资金就是一个资源边界,学生要在这个范围内开展活动;在涉及外出等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环节,会安排家长志愿者陪伴。而且学校每年的“鹿鸣·城市的记忆”主题活动,在设计时也会充分考虑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自主探索。
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民主和校园自治,鼓励学生给学校提建议。我们有“鸣声汇智墙”,学生先提出想法和建议,经讨论后,将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学校,再由各个部门认领并协同学生解决。有些问题能快速解决,有些则需要和学生一起逐步推进。通过这种方式,把书本里的民主变成校园里的实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感受到自己的建议被回应、设计被落实、成果被赞赏,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记者:从您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郑美宏:我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60%,学校占30%,还有10%受不确定事件等因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家长首先要做好孩子的陪伴者。以一年级孩子为例,这是他们学习习惯形成和未来学习发展奠基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做孩子的陪伴者,如陪伴孩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陪伴孩子锻炼,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锻炼的习惯。只有家长积极行动,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60%的作用。
另外,推动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也很关键。内驱力本质上是孩子的理想信念,要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需要家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动力。家长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为了探究问题主动努力,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欲望。学校的很多项目化活动也是基于这个目的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