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根号仨”用镜头定格老人温暖笑容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02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方俊

  “奶奶,看我这里,笑一笑更漂亮。”很少面对镜头的老人有些拘谨,在陈晓锋的耐心指导下,老人终于露出笑容,他抓拍下这一美好瞬间。9月6日上午,“根号仨”团队成员陈晓锋、魏芷晴和周雨璐来到开化县村头镇士谷村,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拍照。

  一年时间里,这三位年轻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度过周末时光,他们走进开化的偏远山村,用镜头留住老人的幸福笑容。

  布景匠心:“天安门”点亮山村文化礼堂

  当天上午,被副热带高压笼罩的开化县村头镇士谷村,热浪滚滚,但村里的文化礼堂却人来人往,听说有人来为他们免费拍照,老人们陆续从家里赶来,偌大的礼堂像过年般热闹。

  礼堂正中央,陈晓锋和魏芷晴、周雨璐三人正在做拍照前的准备。陈晓锋摆弄好补光灯,调试好单反相机角度并将其固定到三脚架上,魏芷晴、周雨璐则踮着脚尖,将3米高的天安门喷绘背景图拉直、挂起……他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只为给老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记。

  拍摄开始,陈晓锋是摄影师,魏芷晴负责调整光线,周雨璐也没闲着,她站在三脚架后方,边盯着相机边指点镜头前的老人家。“爷爷,您头往左歪一下”“奶奶,您身子往后靠一靠”“别害羞,大爷,您的手可以握着奶奶的手”,遇到腿脚不好的老人,她快步上前搀扶老人落座。

  对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来说,这个简易的“移动照相馆”,新鲜且充满温情。“我这么大岁数,没拍过一张单人照,也没去过北京天安门,今天如愿了。”92岁的村民余水丹,盯着天安门的背景图,看了好一会儿,“和我在电视里看到过的天安门一模一样。”拍完了照片,老人没有离开,她慢慢踱步到陈晓锋的身后,看小伙子给下一位村民拍照。“像我这样,挺起胸,不驼背,看起来才精神。”陈晓锋给一位老人作示范,“他们极少拍照,面对镜头有些紧张。”见陈晓锋轻轻按了快门,相机屏幕上就跳出人像,余水丹又惊又喜:“这么快就好了,真先进。”

  不远处,村干部方志强含笑注视着眼前的一幕。他说,村里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190多位,由于距离集镇有7公里,大部分老人很少出门,“今天三位年轻人的到来,不仅为他们拍下温暖照片,还给他们的枯燥生活带来活力。”

  友谊启程:一年拍摄700多张照片

  说起为什么要到偏远山村给老人拍照,“根号仨”团队说这是一次源于友谊的公益行动。

  陈晓锋在国网开化县供电公司工作,和魏芷晴、周雨璐是朋友,他们经常聚会,还给团队取名“根号仨”,表示友谊长存。但日子久了,他们觉得户外活动、逛街等越来越乏味、单调,“有什么办法既能保持友谊又更有意义?”2024年9月的一天,当三位小伙伴再次聚到一起时,看到有人在拍照,突然,一个想法在他们脑海中闪过:干脆,我们到偏远山村为村民免费拍照,给乡亲们留下温暖的回忆。

  说干就干。陈晓锋找出开化地图,将所有远离县城的山村标注起来。确定要去的村庄后,他马上联系村干部,“有村干部得知我们要来,郑重地通过微信、广播等形式通知村民,而且放弃休息全程陪着我们;也有村里出钱让我们把照片洗出来并配上相框,作为礼物送给老人。”

  就这样,一年时间里,“根号仨”团队用脚步丈量开化的青山绿水,用镜头记录老人鲜活的面孔,“我们一般是团队行动,只要大家周末有空,就会出发,到目前为止,走访了开化县半数乡镇、大大小小十几个村落,拍摄了700多张照片。”陈晓锋说。

  把“天安门”“搬”进山村,是数月前团队小伙伴偶然闲聊产生的“头脑风暴”。很多老人心里都藏着对天安门的特殊情结,那是一代人的精神坐标,“我们没办法带老人踏上那片土地,但实现与‘天安门’同框的愿望倒不是难事。”周雨璐说。

  三位小伙伴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在网上找天安门照片,又自掏腰包制作背景板,当3米高的“天安门”首次矗立起来时,陈晓锋也被深深震撼了。

  魏芷晴平常喜欢写点文字,翻山越岭拍照的经历,她实时更新到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对于网友询问为什么这么做,魏芷晴在公众号上解释:“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许多村庄渐渐空了,只留下老人们独自守着空荡荡的村庄,他们的故事、笑容正在岁月里慢慢褪色……我们想让这些珍贵的记忆停留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段乡遇记。”

  双向奔赴:大山馈赠淳朴情谊

  把温情带给老人的同时,“根号仨”团队也收获了来自大山深处的淳朴感情。

  在齐溪镇大龙村,当3米高的“天安门”完全展开时,张老汉突然挺直了伛偻的背,手不自觉地理了理衣领。

  当陈晓锋一行人驱车来到大溪边乡大溪边村村口时,看到一群老人已在凉亭下等候,平常不修边幅的大爷,特地理了发刮了胡子,有大娘郑重穿上带着樟木香气的压箱底衣裳。“我们这辈人啊,一辈子也没留下几张照片,太谢谢你们啦!”在场的爷爷奶奶不停地称赞陈晓锋三人的善举。

  在池淮镇芹源村,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而来,他们胸前戴着毛主席纪念章,“这是我们家最宝贵的东西,给我们合个影吧。”老人摸了摸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纪念章,满眼期待地看着陈晓锋。

  “到我家坐坐”“留下吃饭啊”“来吃块西瓜”……几乎每到一个村落,陈晓锋三人总能听到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声,“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他看来,这份温暖也是无形的动力,鼓励他们继续前行,未来他们将走遍开化的各个乡村,用镜头捕捉那些闪光的瞬间,记录老人的幸福生活,定格老人的美好瞬间,让更多温暖被看见、被记住,在时光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