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霞 通讯员 张蓉 曾林 周育晴 李秋英
“三心”守护者,温暖洒满校园与社区
“暖心人”“引路人”“热心志愿者”,这三个亲切称呼,是常山县天马第一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王土娜的生动注脚。退休后,她曾担任常山县教育局关工委秘书长,如今还身兼学校离退休教师党支部书记、退教协分会会长数职,用行动续写着奉献篇章。
对待退休同事,王土娜是十足的“暖心人”。她总把大家的需求记在心上,精心组织各类活动:建党百年时,牵头开展“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策划“初心不忘 爱在重阳”系列活动,从观看《向英雄致敬》专题片,到邀请民警做防诈骗培训,再到开展保健养生讲座、讲述革命故事与校史,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周全。她还多次带队前往西源革命纪念馆、球川红色纪念馆等地,开展“红五月”清廉主题党日活动。哪位同事生病住院,她总会第一时间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赶到医院,把温暖送到病床前。
面对孩子,王土娜是可靠的“引路人”。作为县教育局关工委志愿者,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建党百年之际,走进学校书法社团,手把手教孩子们写春联,随后带着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一同送往绿城颐养中心和退休教师家中;在“读红色经典 做强国少年”活动中,她站在国旗下,号召孩子们通过读经典、唱红歌、听英雄故事等方式汲取力量。“六一”前夕,她又专程到幼儿园、学校开展关爱活动。
有着38年党龄的她,用忙碌的身影诠释着党员担当,让“夕阳”人生绽放着别样光彩。
非遗进校园,公益课堂的“不老园丁”
“小朋友们,你们听过春神句芒的故事吗?学会了以后讲给别人听,你们就能成为优秀的讲解员啦!”73岁的方玉林站在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暑假来吧”的讲台上,声音洪亮,笑声朗朗,眼神里满是对孩子们的喜爱。
从九华小学的“退休教师”到乡村里的“银龄志愿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始终眷恋的讲台。2015年,抱着“跟孩子们在一起更开心”的想法,方玉林牵头在妙源村办起“暑假来吧”公益课堂。如今,这堂公益课已走过11个年头,从最初简单的作业托管,发展成集知识辅导与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成长平台。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实行分龄教学,设计节气文化、剪纸技艺、小导游培训、手机摄影体验等特色课程,还动员身边的退休教师组建志愿团队。11年来,“暑假来吧”累计惠及300余名留守儿童,成了家长放心托付、孩子满心期待的公益品牌。
作为“九华立春祭”非遗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方玉林还把非遗文化搬进课堂。为了讲好“春神故事”,他深耕非遗文化内涵,精心拍摄10节“九华立春祭”短视频微课,用生动的画面和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立春祭的习俗与意义。这些微课不仅受孩子们欢迎,还荣获省级奖励,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课堂之外,方玉林的奉献脚步从未停歇。四年多来,他与九华、七里两地的“残疾人之家”结对,每月至少上门服务1次,用心陪伴近40名庇护人员;看到残疾人朋友对文化活动的渴望,他协助组建舞狮队、舞龙队,还一笔一划撰写近百篇美篇,记录他们的成长与快乐,总阅读量超40万,其带领的团队被评为柯城区残联先进集体。此外,他还兼任九华乡老年学校辅导员,手把手教乡村中老年人学跳飘带龙健身操,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退休10余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离岗不离教”的初心,让银发岁月绽放出温暖光彩。
八旬“银尚达人”,奉献路上步履不停
“奉献永远在途中”,八十多岁的开化县退休教师郑松萼,自2003年12月退休后,便以“退休当作新起点”的理念,在人生第二程书写奉献篇章。2022年,他获评开化县“银尚达人”,这份荣誉是对他退休近二十载奉献的最佳认可。
2004年2月,郑松萼成为开化县首批农村工作指导员,赴何田乡履职。年过六旬的他,常穿梭于乡间田埂,用“拉家常”式向村民传递中央“三农”政策。工作间隙,他将驻村见闻与思考整理成札记,收录进衢州市农村工作指导员手记《感悟·超越》,还获评2004年度开化县农村工作指导员先进个人,为乡村注入“银发”动能。
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他连任两届开化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他锚定“为老教师办实事”宗旨:加强协会班子建设,为维护老教师权益奔走协调;组织书画摄影展、周边观光等活动;亲力亲为打理退协刊物《夕照芹江》,使其成为老教师抒发情怀的“精神园地”。
2006年,郑松萼参与《开化县教育志》(1987年—2012年)和《齐溪镇志》编纂。他泡档案馆查资料、访老教育工作者核实细节,撰写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化教育体制改革”“开化教育危房改造”两个专题,因史料详实被收录进《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化党史专题》(第一辑),为地方史研究留存了珍贵资料。
作为1964年入伍的老兵、老党员,郑松萼心怀大爱:为水库、防洪堤、烈士纪念碑建设捐款,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重阳节,还带着慰问品赴马金福利院,陪老人唠家常送温暖。
退休后,郑松萼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走进开化县老年大学,学摄影记录家乡变化,学诗词抒发感悟。2020年5月任开化县城北社区“钟秀诗社”社长后,他组织讲座、修改作品,带动诗社创作热情,社员累计在各类刊物发表诗词1000多首,成了当地文化建设的亮点。从讲台到乡村,从协会服务到文化传承,郑松萼用行动践行着“退休不褪色,银发亦生辉”的初心。
他们或许不再站在三尺讲台的中央,却以更广阔的舞台延续教育的温度;他们或许已两鬓斑白,却用不老的初心照亮更多人的成长之路。在衢州,这样的“银龄”教育者还有许多,他们用坚守与热爱,为教师节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也为衢州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温暖且持久的力量。在此,道一声,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