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婵萱
浙闽赣三省边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被大山包围的千年古镇——廿八都,这里历代是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清代,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廿八都迅速成为三省边界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鹅卵石铺就的大街两旁,日行肩夫,夜歇客商,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
也因为如此,在这个古镇上,有许多随军人、行商而来,经过时间融合成的独特民俗传统、非遗技艺,高跷旱船就是其中之一。
高跷旱船又称“荡湖船”“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模拟船在水中行驶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衢州,高跷旱船是独属于廿八都的一道独特风景。2024年,廿八都高跷旱船被列入衢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衢州,这项非遗只有在廿八都才能看过瘾
8月,炎热的暑期也是旅游旺季。在廿八都古镇,来自枫溪村旱船队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
身穿彩绸的演员托着船形架子,随着锣鼓声变换着舞蹈步伐,乍一看,像一艘小船在街道半空中“行驶”一般。这项非遗绝技你可能在电视、网络上看过,可想要一睹现场“真人版”,在衢州,可能只有到廿八都才能看过瘾了。
旱船队的演员告诉记者,一场完整的廿八都旱船非遗表演,要由很多角色一起进行:
穿着彩衣的船小姐是划旱船的主力,她两手握住船舱两端,在船内做着划船的姿势,一会模拟驾舟来回踱步,一会模拟顶风破浪,一会模拟平稳划行,一会模拟在旋涡中旋转……时而碎步,时而秧歌步,时起时伏,进进退退,营造出小船在水上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的生动情景。
行进的旱船前,都会有一个船艄公,他戴着草帽、拿着桨板,做着各种各样划船的动作,在前头为船小姐带路,两者配合默契,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乐观众。
在船小姐、船艄公四周,往往还会有一群由演员扮演的“水族”。“乌龟”伸着黑脑袋,扭着脖颈左顾右盼,时而翻倒在地,时而急速翻身,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伸头摆尾,有时又会和“蚌壳”吵闹,会被“蚌壳”夹住头摔倒,摔倒后,“蚌壳”又将其翻过来。“鲤鱼”则在一片混乱中到处游来游去,踩高跷的演员也会在旱船的前后左右走来走去,现场热闹又喜庆。
旱船表演步伐复杂多变,极具地域特色。演出全程一般还会配备乐队,用锣、鼓、镲等传统乐器在旁边伴奏,旱船队、高跷队依照节奏而舞。有的时候,表演也会用花鼓调、民歌等来伴奏。
早期,一场完整的高跷旱船表演需要乐队6人,旱船3艘,船小姐、船艄公、船艄婆各3人,再加上演渔翁、乌龟、蚌壳以及举鱼灯和踩高跷的演员,至少要20人才能演得热热闹闹。现在,经过精简,很多时候6至7人就可以撑起一场旱船演出了。
双管齐下,让年轻人爱上高跷旱船
划旱船这项游艺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宋代李昉编辑的《太平广记》中记载:“唐玄宗在东路,大宴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或谓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山车、旱船、戏马、斗鸡……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可见旱船早在唐代就已流行了。
关于高跷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说符》,里面记述了一个人表演跷技的情景。这人在小腿上绑着比自己身体长出一倍的两根木棍,快速跑跳,或向空中循环抛弄七把短剑,有五把常在空中,技艺惊人。
而廿八都镇枫溪村的高跷旱船,据当地人流传,可能是由清代驻军引进,由军人向村民传授的。后来,当地老百姓就一代代传承下来了。廿八都每逢年节和庙会,旱船、高跷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深受大家喜爱。
“廿八都高跷旱船乐舞结合,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体现了劳动人民乐观昂扬的风貌和自得其乐的精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所积淀的民俗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枫溪村党支部书记徐深军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高跷旱船队会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去镇上演出,也会配合廿八都古镇景区的一些活动不定期表演,目前有成员16人,平均年龄接近60岁。和很多非遗技艺一样,廿八都高跷旱船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尤其是高跷,因为学习难度很大,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延续高跷旱船的传承,枫溪村双管齐下,一边鼓励村里的年轻人来学习高跷旱船技艺,一边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去学校开展高跷旱船的公益体验课程。在廿八都小学,有不少孩子在操场上,跟着“师父”们有模有样地踩起高跷、舞起旱船。
“孩子以后会选择各种职业,但学习过的非遗课程会成为他们的一项小技能。如果这些孩子里面有一两个对这项非遗感兴趣,以后愿意回来继承、发扬的,那就是很好的结果了。”徐深军说,希望高跷旱船以及其他非遗文化后继有人,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