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衢州孩童乐享“安心一夏”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周芸 通讯员 罗晓彧

  “老师,这个山茶油榨油机怎么转呀?”“我的英语手抄报还差最后一笔!”近日,常山县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内热闹非凡,37名留守儿童与“三新”领域家庭子女围在非遗传承人身边,在暑期托管班的“传统文化课堂”上探索古老技艺。这是衢州市各级妇联暑期儿童关爱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暑期,市妇联整合全市资源、联动各级组织,开设各类托班263个、举办活动1500余场,服务儿童超2.7万人次,为孩子们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点亮了多彩假期。

  让城乡儿童“就近有处去”

  “以前暑假孩子总在家看电视,现在下楼就能上书法课,还能认识新朋友!”柯城区荷花街道新荷社区居民李女士口中的“便利”,源于市妇联创新推出的“流动妇儿中心”。市妇联组织专业教师、巾帼志愿者组成“移动服务队”,将国学书法、科学实验、防溺水安全课等课程送进社区。

  相较于城区的便捷服务,村镇儿童的暑期照护需求同样牵动人心。市各级妇联在各村妇儿驿站、儿童之家搭建“家门口”服务站点,联合大学生暑期实践团、女性社会组织注入服务力量。

  常山县女企业家协会会员、“油茶姐姐”王芳便是其中的代表——她连续两年在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开设爱心暑托班,联合春泥公益协会提供专业师资,设置作业辅导、英语拓展、手工DIY、山茶油文化体验四大课程板块。近一个月的课程让周边村镇的家长吃下“定心丸”:“不用花钱,孩子能学知识还安全,这样的托班太实在了!”

  破解家庭“看护两难愁”

  “我在隔壁上家庭教育课,孩子在托管班做手工,娘俩一起进步!”8月25日,在衢江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内,参与“妈妈上课我上学”项目的陈女士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课程表。

  针对家长自我提升与儿童托管的双重需求,市妇联创新推出“随堂托”服务:家长参加“名校长讲坛”“女性素质提升”等课程时,孩子可在临近教室享受临时托管,参与趣味烘焙、沙盘游戏、武术体能等活动。衢江区的“妈妈上课我上学”系列,暑期开展20余场次,500余人次参与,实现“上课即托管”的无缝衔接,形成“1+1>2”的家庭成长效应。对于双职工、“两班倒”等无暇照护孩子的家庭,市妇联则持续优化“全天托”服务。各级妇联安排专业社工与大学生志愿者,围绕作业辅导和安全教育双核心开设课程。

  在江山市虎山街道妇儿驿站的“全天托”班,每天上午的“安全小课堂”是固定环节。志愿者通过动画短片、情景模拟等形式,教孩子们识别溺水风险、掌握自救技巧;下午则针对性辅导暑期作业,还穿插垃圾分类、急救知识等趣味内容。暑期以来,全市各级妇联开展安全宣教活动百余场次,覆盖家长儿童4.79万人次。

  为成长注入“快乐新能量”

  “孔庙里的大成殿有多少根柱子?良渚古城的玉器是怎么制作的?”暑期,在“智启古城 与爱‘童’行”公益研学活动中,32名来自全市各地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带着疑问走进文化地标。涵盖孔氏南宗家庙儒学体验、水亭门夜游、杭州野生动物园探秘、良渚古城非遗磨玉等行程,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触摸文化根脉。

  “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大熊猫,还亲手磨了玉,这个暑假太难忘了!”来自龙游县的留守儿童郑天怡在结营仪式上激动地说。

  针对留守困境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重点群体,市妇联深化“春雨行动”与“三衢妈妈”志愿服务,4259名“三衢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实时关注孩子暑期安全与生活需求。第三期“爱随羽动”公益项目还为409名低保低边儿童发放羽毛球拍、篮球等体育用具,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妇联将持续优化暑期服务举措,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更多细节。如结合衢州古城5A创建,吸纳暑期衢州市儿童观察团提出的“增设景区便民摆渡车”“安装AI讲解器”等建议,让孩子们不仅是服务的受益者,更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从“有处去”到“安心托”,再到“快乐学”,为孩子们编织一张覆盖安全、成长与梦想的暑期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