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2016年,中宣部授予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生万少华“时代楷模”称号,成为浙江首位荣膺“时代楷模”的个人。
作为柯城区人民医院“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负责人,万少华带领医护人员牺牲休息时间,克服重重困难,风雨无阻地为辖区内罹患“烂脚病”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至今已坚持了16年。
这群被称为“烂脚病人”的老人说,万少华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好医生,他领衔的万少华团队,用光照亮了“烂脚病人”的晦暗人生。
岁月流逝,当年建档治疗的39位“烂脚病人”如今仅剩5位健在。万少华在接受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沉重的历史让他意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2009年医疗救助小组成立时,最初接触到的“烂脚病人”生存状况如何?
万少华:2009年初,柯城区率先在全省试点医疗救助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面对这一沉甸甸的使命,柯城区人民医院的12名医护人员请缨担当组成了医疗救助小组,这就是万少华团队的雏形。
从那时开始,我和同事们按照摸底排查名单,挨家挨户走进那些“烂脚病人”的家中,问诊、换药、消毒、拍照留档,回到医院再逐一讨论病例,按照症状轻重分类整理。
抗战结束后,这些“烂脚病人”一直饱受着腿部顽疾的摧残与折磨,集中表现为腐骨蚀肉、流脓淌血、创伤难愈,因为当时缺乏治疗手段,面对伤口大面积的溃烂,有些老人甚至用塑料袋和草纸裹住脚。长期的病痛与失群独居,让他们变得心理自卑、性格孤僻。
刘四古是第一个给我们留下沉重记忆的老人。他独居于柯城区黄家街道的一间集体房中。推开他家的门,立即闻到一股腐臭的气味。老人躺在屋子角落一张床上,腿因为肿胀流脓,穿不上裤袜,只能敞露着。凑近查看,发现他腿上的痂皮下面好像有东西在动,掀开那层痂发现里面竟然是密密麻麻的蛆!这骇人的景象,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团队成员的心上。
初次走访,我们看见了太多触目惊心的伤口。每一次调查归来,团队成员都面色凝重,心头压着难以言说的震撼与悲悯。
遗憾的是,刘四古老人在2010年带着未愈的伤痛溘然长逝。他的离去,成了团队成员心中一个无法弥补的伤痛,一个永远警醒的起点。让我们明白,每次和这些老人握手告别,也许就是一次生离死别,中国医生与日军细菌战部队的“抗战”还在延续。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面对70年未愈的溃烂创面,团队是如何探索治疗方案的?治疗的难点是什么?
万少华:实际上,“烂脚病”极有可能是日军播撒的炭疽菌、鼻疽菌所引发的顽固性皮肤溃烂。这种疾病就像附骨之疽,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里,反复折磨着这些战争的受害者。
2009年,国内对这种特殊疾病的治疗手段近乎空白。我们团队在国内外医学数据库中苦苦搜寻,却找不到任何可参考的文献或成熟治疗方案。面对这一困境,在医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结合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病史,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2011年,我专程前往浙大二院,拜访了烧伤科专家韩春茂教授,恳切寻求专业指导。韩教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他不仅为我们提供远程指导,更亲自来柯城探访“烂脚病人”,仔细检查疮口状况。此后,他派人常驻柯城区人民医院长达半年,潜心研究医学难题。
同时,我们也多次向上海瑞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的专家们求教,深入研究炭疽菌皮肤溃疡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竭尽全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2014年,王选女士发起“细菌战烂脚病人救助”公益项目,王正国、付小兵等多位院士带领顶尖专家团队,联合应对“烂脚病”治疗难题,并在衢州设立了柯城区人民医院和衢化医院两家定点手术医院。从最初面对“烂脚病”创伤的束手无策、心里没底,经过十多年摸索,我们已经总结出一套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最初筛查确认的39位“烂脚病人”中,仅有5位仍在世。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治疗效果都相当显著,有的伤口已愈合,有的则实现了大面积缩小。
2024年9月,我从柯城区人民医院调入柯城区卫生健康局,这份历史的重担交到了更年轻的医护人员手中,目前柯城区人民医院已有80多位医护人员加入万少华团队,他们会将这份“和时间赛跑”的救治工作,一直坚持做下去,我每年也会坚持走访。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您曾提到这些“烂脚病人”是“民族伤痛的见证者”,是什么力量支撑团队将义务救治视为必须扛起的责任?
万少华:我一直认为,我们的救治不是为了揭开战争疮疤,而是为了抚平民族伤痛,让老人们不留遗憾,有尊严地度过余生。
其实,“烂脚病人”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陪伴。最初接触这些“烂脚病人”时,他们大多是孤苦无依的老人,身心俱疲,几乎放弃了希望,对治疗没有丝毫信心,甚至带着偏执抗拒我们。通过我们一次次的主动登门,一次次的耐心介入,不仅让他们身体上的伤口逐渐愈合,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转变,比如有的老人终于穿上了鞋子,高兴地去走亲戚,这份由内而外的向好趋势,是支撑我们不懈前行的最大动力。
此外,“烂脚病人”更是那场罪恶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其毕生苦难,正是侵华日军细菌战暴行烙下的残酷印记。作为晚辈,铭记这段伤痛,并以实际行动尊重、关爱这些老人,是我们对历史应有的担当与告慰。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历史传承的希望在年轻一代,作为“时代楷模”,您打算如何影响年轻一代对承担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认知?
万少华:能获得“时代楷模”这个称号,我深感荣幸,但更觉得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团队16年来所做的一切,其实非常平凡——它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对一个个具体生命的守护。
当我们一次次为老人清洗伤口、更换敷料时,看到的不仅是溃烂的皮肉,更是一段民族的苦难。这些老人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他们的经历不是抽象的记忆,是刻在身体上的、跨越世纪的伤痕。希望年轻人能通过我们的行动,更真切地理解历史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理解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现在已经有不少社会人士也加入了救助队伍,为这些老人送温暖、送关爱。年轻人拥有充沛的热情和创造力,我希望能点燃他们心中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清醒认知,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切责任感。
我坚信,总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里怀着苍生,把更多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挺起肩去扛起时代的责任,愿意伸出援手温暖他人的伤痛,愿意去调查和传承历史记忆。如此,我们民族的精神就不会褪色,未来的希望就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