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敏
雨夜初遇:
一句承诺,牵起特殊的相伴
“第一次见小宇,是在2021年一个飘着细雨的秋夜。”周磊回忆道。当时他刚在银桂社区做完一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一对中年夫妇局促地在角落叫住了他。男人搓着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女人声音发颤:“老师,能耽误您几分钟吗?我们儿子小宇,一年多没上学了……”
夫妇俩带着周磊来到停车场,汽车后座上,一个瘦弱的男孩蜷缩着,像只受惊的小动物。周磊递过去一瓶酸奶,指尖相触时,他仿佛感受到男孩眼中深不见底的孤独。“那一刻,什么都没想,就说了句‘让我试试吧’。”周磊说,这句脱口而出的话,成了他教师生涯里郑重的承诺。
后来他才知道,为了让小宇走出房门,这对父母带孩子看过心理医生,试过各种方法,甚至决定转学,只为寻找一丝希望。
琴键为桥:
从房门禁闭到重返校园
成为小宇的班主任后,周磊第一次家访便碰了壁——小宇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连饭都要母亲端到门口。客厅墙上的全家福里,小宇笑得灿烂,与现在的他判若两人。周磊的目光落在角落一架落满灰尘的电子琴上,“亲戚送的旧琴,没人教,孩子也不会弹。”小宇妈妈苦笑着解释。
或许是冥冥中觉得这能成为连接的纽带,周磊走过去弹了首《外婆的澎湖湾》。琴键生涩,音准却不差。离开时,他隐约听见门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当时就觉得,或许这能成为一个突破口。”
第二天,周磊再次登门,果然听见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小宇在弹《小星星》。他轻声请求见面,昏暗的房间里,男孩蜷缩在床角,手指僵在琴键上。“第二个小节应该这样弹……”周磊在一米外坐下,指尖在琴键上跳跃,简单的旋律流淌开来。随后,小宇迟疑地跟着弹了一遍。
“音感很好。”周磊笑着约定,“明天带五线谱来教你。”从此,他下班后总会去小宇家待上半小时,有时弹琴,有时静坐。发现小宇对编程有天赋,便特意找来相关书籍。一个多月后,小宇突然小声说:“周老师,我想去学校看看。”
那天清晨,周磊在校门口等了一个小时。当小宇穿着宽大的校服,脸色苍白却眼神发亮地走来时,他知道,微光已照进角落。午休时,音乐教室里,小宇完整弹完《天空之城》,紧张地看向周磊,周磊竖起大拇指,他第一次看到男孩嘴角扬起笑意。
约定不变:
从反复挣扎到绽放光芒
就在小宇逐渐好转时,学校调整岗位,周磊不再担任他的班主任。“周老师,你还会教我弹琴吗?”小宇攥着琴谱站在办公室门口,眼眶泛红。“当然,这是我们的约定。”周磊拍了拍他的肩。
可初三开学前,小宇妈妈带着哭腔打来电话说孩子又不去上学了。周磊赶到时,电子琴又蒙了灰,小宇蜷缩在床上,像只受伤的刺猬。周磊没说话,打开琴盖弹起《小星星》。慢慢地,一双冰凉的手加入进来,琴声断断续续,却感觉比任何完美演奏都动人。“每个星期我都来听你弹琴,不管你去不去上学。”这个承诺,周磊坚守到了小宇初中毕业。
中考前,他收到小宇发来的《17岁的歌》弹奏录音;升入高中,小宇虽仍有反复,几周不去上学,却每周发来练琴录音:“周老师,帮我听听对不对?”“我们都明白,谁也不会放弃。”周磊说。
高一下学期的一个清晨,周磊收到短信:“周老师,我今天去上学了。”简单几字,让他在课堂上湿了眼眶。后来,小宇在编程比赛中获一等奖,在校艺术节上自信演奏。那个躲在车里的男孩,终于找回了阳光。
采访尾声,周磊看着窗外:“教育是什么?是在最黑的夜里做不灭的灯,在寒风中做不熄的火。做教师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在于能否用爱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