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暑假期间,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乌溪江畔的樟树底农家乐总是格外热闹,其中不少游客更是专程为农家乐老板余建青而来。55岁的余建青是乌溪江上广为人知的“撒网模特”,游客们慕名而来,沉醉于这方山水,而余建青,早已成为这流动风景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最开心的是看到照片中的自己
8月23日上午,农家乐前的观景平台上,老板余建青正举着手机,耐心地指导两位来自义乌的游客调整拍照姿势。“好,这张不错!”他满意地点头。镜头定格下游客的瞬间,也框进了如画的背景:远处青山叠翠、碧水蜿蜒,近旁古樟苍劲挺拔。
余建青在闲暇时不仅会为游客捕捉美好瞬间,更擅长于站在镜头前,成为他人镜头中的风景。
余建青的微信头像是他撒网的瞬间:乌溪江水库云雾缭绕,他立于江心木船之上,奋力将渔网抛向空中。圆形的网幕在晨光中诗意地舒展,成为画面的焦点。
“最美的拍摄时机是清晨四五点。”多年担任摄影模特的经验,让余建青深谙光影之道,“那时江雾未散,天色初明,能拍出水天一色的朦胧意境。”每逢有摄影者预约,他便早早起身,驾船至江心,寻觅最佳角度,一遍遍撒网、收网。岸边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无一例外地捕捉着这经典一幕:氤氲水汽中,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夫,将网撒向辽阔江面。这网并无底兜,自然捞不起一条鱼。
有时,他还会提着马灯端坐船头,应摄影师之邀,上演一出“渔舟唱晚”。“起初收费每人20元,后来多是摄影团包场,一场表演400元。”直至所有摄影师都拍到满意之作,余建青的这场表演方才落幕。
自2014年起,撒网表演便融入了余建青的日常。作为乌溪江上的撒网模特,他的渔网撒出了一道全新的风景。一张张充满诗意的照片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屡屡获奖,这个摄影点也经由摄影爱好者口口相传,声名远播,逐渐成为摄影人钟情的固定打卡点。如今,当地建起了专门的摄影基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
而最让余建青喜悦的,莫过于在摄影师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每次看到他们发出来的照片里有我,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就油然而生。”说着,他脸上绽开了满足的笑容,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绿水青山成“金饭碗”
在经营农家乐、成为“撒网模特”之前,余建青曾是一名猪倌,年出栏生猪数百头。“那时年收入平均在5万元左右,从没想过有一天会以‘撒网模特’为业。”他感慨道。
2013年,为了保护乌溪江水源,当地开展生猪禁养、玻璃拉丝企业关停等专项整治行动。余建青响应号召,毅然关闭了养猪场,摸索着办起了农家乐。
来自金华的摄影师严建忠常带团队到乌溪江采风,与余建青逐渐熟识。余建青向他吐露了农家乐经营特色不足的烦恼,严建忠敏锐地建议:“可以在乌溪江上撒网当模特,吸引摄影师前来,他们的食宿都在你这里,肯定比养猪强。”
“很多摄影师需要人物配合取景,但那时乌溪江上几乎没人会撒网了。我觉得这主意可行。”于是,余建青找出了小木船和竹筏,购置渔网,决心转型。然而,看似简单的撒网动作,练起来却困难重重。
“撒网讲究力度、角度,配合得当才能撒得漂亮。”很长一段时间,余建青着了魔似地独自在江面反复练习,引得岸边看热闹的村民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笑我像傻子。但我性子倔,认定坚持下去必能成功。”
妻子卢承英的支持,也给了余建青坚持的动力。在不断摸索中,他掌握了撒网的诀窍。十多斤的渔网从他手中抛出,在空中舒展如画,再轻轻落于水面。“整个过程美得像电影画面。”一位来自金华的游客赞叹道。
转型首年,余建青便实现了盈利,收入远超养猪时期。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撒网模特’年收入三万元左右,农家乐年纯利十多万元,加起来有二十万元上下,是过去养猪收入的四倍!”
如今,“撒网模特”的名声日益响亮,余建青的农家乐也生意红火。不做模特的时候,他时不时会为江畔的游客们拍照,他找的角度总能拍出乌溪江美的一面。“老一辈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老话就是我现在的日子。保护好乌溪江的水,就是保护我的钱袋子。”余建青的笑容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