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近日,11岁的小萱(化名)向本报“倾听树洞”栏目求助:我没有弟弟妹妹,常常觉得孤单,特别想有一个能陪伴我、跟我互动的小宠物。每次我跟妈妈提出想养小猫或小狗,她总会用各种理由拒绝我,我好难过……以前,妈妈说我年纪太小,照顾不了猫狗,现在,又说我学业任务重,更抽不出时间照料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宠物呢?
就小萱的烦恼,记者请《南孔少年周刊》专家智库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张建君来解答,请她提供专业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平衡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家长的现实顾虑。小萱的孤独感首先需要被真正‘看见’和理解。”张建君说。与此同时,小萱在向妈妈表达愿望时,也应学会正确沟通,并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承担责任。妈妈的不同意,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担忧——可能是怕增加负担、担心开支,或是怕宠物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这也正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父母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承诺意识与责任感,而孩子也能学习换位思考。下面,张老师分别有些话想对小萱和她的爸爸妈妈说。
1.理解妈妈的担忧,不要抵触。妈妈不同意,并不代表不爱你,或是刻意让你孤单。她可能有现实的顾虑:养宠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日常喂食、清理毛发;她也可能担心这会分散你学习的注意力,甚至怀疑你是否能真正坚持负起责任。试着换到妈妈的角度,这些担心是不是也有她的道理?
2.主动学习,提前做好准备。不要只说“我想养”,更要用行动证明“我能养”。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可靠的宠物科普视频,系统了解养宠知识。你甚至可以写一份《养宠责任计划书》,写清楚每天要完成哪些任务、宠物生病怎么办、大致每月的开支等等——让妈妈看到你的认真。
3.从小事做起,证明你的责任心。从现在起,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忙倒垃圾、扫地、细心照料家里的植物并按时浇水。这些小事能向妈妈表明,你拥有责任心和坚持的品质,而这正是照顾宠物最需要的基础。
4.学会沟通,真诚表达感受。选择妈妈情绪比较好的时机,认真跟她谈一谈。不要用抱怨的语气(比如“你总是不让我养”),而是试着说:“妈妈,我一个人在家有时会觉得孤单,很想有个温暖的小动物陪伴”“我知道养宠物不容易,也要花不少钱,但我真的愿意去学”“我要怎么做,您才会放心呢?”
5.提出折中方案,争取“试用”机会。是否可以尝试阶段性任务?比如短期照顾亲友家的宠物,或先养容易照料的小动物(金鱼、仓鼠、乌龟等),积累经验;如果年龄等条件允许,还可以申请去宠物救助机构做志愿者(需家长陪同)。这些都能让你接触小动物,也让妈妈看到你的付出。
6.保持耐心,尊重最终决定。即使做了许多努力,妈妈仍可能不同意。这时不要气馁或吵闹,可以诚恳地问她还有什么顾虑,一起商量有没有解决办法,表示你会继续用行动证明自己,同时也尊重妈妈的决定——这会让她觉得你真的长大了。
1.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感受。“感到孤单”是孩子真实的情感需要,尤其独生子女更渴望陪伴与情感联结。不要轻易否定她的感受,试着理解她背后的动机。
2.坦诚说出你的顾虑。与其简单说“不行”,不如清楚说明原因:“每天遛狗或清理猫砂需要很多时间”“宠物的医疗、食品是一笔持续的开销”“你现在学业紧张,妈妈怕你分散精力”“养宠物是长期责任,我们要确保全家都准备好”。
3.肯定孩子的努力与动机。当孩子主动去学习养宠知识、制定计划,甚至主动做家务,请及时表扬她体现出的责任感和爱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教育机会。
4.设定清晰目标与“试用”机制。如果孩子养宠物的意愿非常强烈,可以把这当作一个责任培养项目。比如提出:“如果你能连续3个月自觉整理房间、完成家务、保持成绩稳定,我们就可以认真讨论”,也可以从小型宠物开始,或鼓励她短期收养别家宠物,或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动物救助机构做志愿者,在实际体验中学习责任。
5.共同学习,做好家庭准备。陪孩子一起了解科学养宠的知识,讨论宠物安置、家人外出时怎么办等问题。明确分工:孩子是主要照顾者,父母做辅助与监督。这个过程也能帮孩子更理性地看待养宠。
6.尝试替代方案,缓解孤单感。在决定是否养宠之前,可以帮孩子拓展社交:鼓励她多邀请朋友来玩,参加社团或兴趣班,增加同龄陪伴。同时父母也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7.理性决策,温暖回应。如果孩子完成了预定目标,家庭也做好了准备,那么请履行承诺——这份信任对她成长非常重要。如果现阶段确实不适合养,也要温和坦诚地说明原因(经济、住房、过敏、学业关键期等),并和她一起寻找其他缓解孤独、培养爱心的方式。要让她明白:你的爱与理解,始终都在。
总之,通过真诚的沟通、可行的步骤和互相体谅,很大机会可以找到既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又让家长放心的解决方案——哪怕最终没有养宠物,这个过程本身,也已经是家长和孩子一次宝贵的共同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