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芬 文/摄
暑假余额渐少,新课本在书包中静静等候,新学期的铃声也已近在耳畔。当许多家长还在为孩子的“作业拖延症”“手机依赖症”犯愁时,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的吴美姣老师,在衢州市青少年宫为学生和家长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开学收心指南”——比起催促孩子写作业、监督孩子背课文,用对方法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
别让“收心”变成“扫兴” 避开兴趣培养的雷区
“暑假最后一周,家里简直成了‘战场’!”家长胡先生的吐槽,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共同心声。家长们忙着让孩子调整作息、突击检查暑假作业、报满预习班,可孩子要么磨磨蹭蹭、敷衍应付,要么对着书本发呆,毫无学习状态。
对此,吴美姣指出,这种“高压收心”的做法,恰恰踩中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诸多误区。她曾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妈妈,因孩子不愿读课外书、抗拒奥数班而焦虑万分。这位妈妈满是困惑地反问道:“我做的这一切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他为什么反而‘摆烂’,一点都不领情呢?”
家长的这番疑问,恰恰反映出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普遍困境——出于好意的安排,却因为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兴趣点,最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阅读变成‘每天必须读5页’的任务,当奥数班成为‘周末不能出去玩’的代价,学习自然成了孩子想逃离的负担。”吴美姣介绍,开学季家长更需警惕四类误区:一是把“考xx分就买玩具”挂在嘴边,会让孩子只为奖励而学;二是提前教完新学期课本内容,会让课堂失去吸引力;三是报满课外辅导班,会让孩子陷入“应付式学习”;四是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全程紧盯纠错,容易催生抵触情绪。“就像给花浇水,浇太多会烂根,太急会冲倒花苗,兴趣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吴美姣说。
给孩子“选择权”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如何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拿起课本?吴美姣的答案是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她曾建议一位家长试试“家庭学习会议”,让孩子自己决定“今晚先练口算还是读绘本”“周末想报书法班还是科学实验课”。没想到作出选择的一周后,原本拖沓的孩子竟然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因为“这是他自己选的”。
吴美姣表示,开学初不妨从以下这些小事做起:让孩子挑选喜欢的笔记本和书包,在书桌贴上手绘的课程表;每天留30分钟“自主学习时间”,由孩子决定学什么;周末全家投票选择“博物馆研学”还是“户外观察日记”。“当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内驱力就会自然生长。”吴美姣说,就像玩游戏时没人催,学生自己也会主动闯关,学习若有这种“掌控感”,效果会完全不同。
家长王女士的尝试很有参考性。上学期,她不再规定儿子“每天必须背10个单词”,而是让孩子选择“边玩单词卡片边记”或“用英文动画片学”。结果孩子不仅背得更快,还主动要求把单词编成儿歌。“原来不是孩子不爱学,是我没找对打开方式。”王女士说。
用“小成功”搭阶梯
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
“暑假作业总拖到最后一天?”“开学测验怕考不好?” 这些焦虑的根源,往往是孩子缺乏“我能行”的信心。吴美姣引用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成功”理论解释:就像学骑自行车,先学会滑行,再练蹬脚踏,每一步小进步都会让人更想继续尝试。
她给家长的建议简单又实用。把“开学考进前10名”的大目标,拆解成“每天认真听完数学课”“作业少错2道题”的小任务;孩子背古诗时,先从“会读”到“能背两句”,再到“完整背诵”,每一步都及时鼓掌;制作“进步储蓄卡”,每积累3个“认真写作业”印章,就能兑换一次“免做口算”的奖励。
“我接触过一位老师,她让学生每天只练3道计算题,只要全对就盖星星印章。结果,一个总爱算错的学生因为连续3天拿到星星,竟主动要求‘明天多做2道’。”吴美姣说,这就像给气球打气,每次轻轻一推,气球就会越飞越高,“这些看似微小的成就感,会慢慢攒成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
随着新学期的脚步临近,吴美姣特别提醒家长,别用“开学了就不能玩了”给孩子传递焦虑,而是说“新学期有更多有趣的知识等着发现呢!”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吴美姣说,当学习从“任务”变成“探险”,从“别人要我学”变成“我想去试试”,孩子自然会带着好奇心和热情,迈出新学期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