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腊莎 报道组 吴莉莉 汪宇露 徐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孩子的事,耽误不得。”这是开化县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戴学军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拥有三十余年儿科临床经验的医生,早已成为家长们心中“安心”的代名词。八年来,戴学军零报酬守护着13个家长答疑群,用专业与温度筑起了一道守护儿童健康的“云防线”。
线上建起“家长港湾”
近日,戴学军刚结束门诊的诊疗,便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微信图标上的红点显示着30多条未读消息——几乎全都来自她管理的家长群。
指尖滑动屏幕,一条条询问跃入眼帘。有些家长发来孩子皮疹的照片,有些录下咳嗽的声音,她逐一放大查看,每条消息都认真回复。这样的场景,戴学军已坚持了2000多个日夜。
2018年,开化县妇幼保健院为方便产妇护理和新生儿健康咨询,建立了首个线上产妇答疑群。得知消息后,戴学军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凭借多年儿科临床经验,她很快发现单一的产妇群难以满足家长们的多样化需求——从新生儿黄疸到儿童哮喘,每个专科问题都需要更专业的解答。
于是,她根据咨询类别,陆续创建了涵盖儿科皮肤病、儿童生长发育、呼吸哮喘等多个主题的线上答疑群。如今,这些群已扩展至13个,覆盖婴幼儿家庭超2000户。群聊窗口闪烁的不仅是咨询信息,更承载着无数家长的信任与期待。
“每一个细碎的小疑问,都是萦绕在家长们心中的大问题。”在戴学军看来,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症状时,尤其是夜间或情况不明时容易焦虑,若能第一时间给予专业判断和建议,帮助他们正确应对,便是线上答疑的意义所在。
精准把脉“健康防线”
在医学界,儿科素有“哑科”之称。面对无法准确表达病痛的患儿,医生的每一次诊断都如同破解无声的密码,需要敏锐的洞察与深厚的经验积淀。在这里,一个细微的咳嗽声调、一次不易察觉的肢体反应,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线索。
同事张丹丹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一位家长在答疑群上传了一段孩子咳嗽的录音。戴学军反复聆听后,突然神色一凝——她从杂乱的咳嗽声中捕捉到了特征性的“犬吠样”回声。“可能是急性喉梗阻!”她立即在群里发出紧急预警,并同步指导家长立即送医。事后证实,正是这关键性的判断,为患儿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1989年7月,她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便回到家乡,投身儿科医疗事业。三十余载春秋砥砺,她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专业造诣,以一双慧眼守护着万千童真。
在答疑群里,曾有家长随手分享的一段亲子视频引起了戴学军的警觉。孩子稍纵即逝的异常眨眼频率,让她敏锐判断出孩子可能患有婴儿痉挛症。凭借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她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建议尽快就医,避免了不可逆的损伤。如今,这个孩子已健康上学,家长仍会在群里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每当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戴学军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开化县儿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专家,戴学军不仅致力于提升个人医术,更关注整个儿科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积极承担起培养年轻医生的责任。“在戴老师身边学习时,她常常会临时提问,很多病例都来自答疑群中家长的咨询,让我们感觉受益良多。”张丹丹说,如今她也成为了答疑群中的一员,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年轻医生慢慢加入,为更多家长提供完善的医疗咨询服务。温情相伴“永不打烊”
作为13个微信群的“大家长”,戴学军每天平均回复超过200条消息,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此外,她还精心制作了多套通俗易懂的PPT课件,定期在群内分享,内容涵盖儿童常见疾病预防、生长发育评估、家庭急救技巧等实用知识。而这些额外工作,全靠她“挤时间”完成。
“有一次凌晨2点,一个孩子突然高烧到39℃多,我在群里发了信息,本来没抱太大希望,结果戴医生竟秒回了。”家长王女士回忆道。她说,当时戴医生详细询问症状后,立刻指导她为孩子物理降温,根据体温变化判断用药时机,还特别叮嘱观察呼吸和精神状态。整个过程持续到凌晨3点多,直到孩子体温明显下降,戴医生才安心休息。“那一刻,我觉得她不只是医生,更像是时刻守在我们身边的家人。”王女士动情地说。
在戴学军的通勤包里,总是随身带着听诊器、小电筒等诊断工具,这已成为她日常出行的“标配”。即使有时下班后在小区锻炼,她也常常被前来咨询的家长围住。“戴医生耐心细致,解答专业,就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家长林景芳评价道。
在戴学军看来,选择儿科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责任。“儿科医生不仅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要关注患儿的心理需求。我们不仅是在治病,还在守护他们未来的人生。”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年轻医生加入这支队伍,让医者仁心的薪火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