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用心和手 让非遗薪火相传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06版:遗韵悠长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赵凯怡 通讯员 金一媚

  “这是我们小时候见到过的蓑衣。”“原来弹棉花是这样的!”8月16日,衢江区非遗馆开馆一周年,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体验者。一年来,衢江区依托非遗馆,建立常态化的展示展陈空间,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将非遗故事讲给八方来客,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在衢州各地,分布着众多与非遗相关的场馆,不同年龄的人来到这些场馆,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非遗、传承非遗,让古老的非遗永远年轻。

  动手感受非遗之美

  “砰——呲——”在非遗馆的“胡同兴打铁铺”,7岁的甜甜在妈妈的帮助下拿起榔头“打铁”,每敲一下,背景屏幕上的“火花”就会飞溅。

  “大洲厨刀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是衢州历史上的名牌产品。大洲厨刀的创始人是胡同兴,他祖上是铁匠,打出的刀很锋利。”甜甜的妈妈结合展板,把大洲厨刀的故事讲给甜甜听。甜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临走前,又跑过去打了一次铁。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非遗馆。小朋友对非遗馆很感兴趣,因为可以自己上手玩,我们刚刚还试了弹棉花。”在甜甜的妈妈看来,尽管孩子不一定能清楚地知道这项非遗的背景和内容,“但她知道这是好玩的、有趣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衢江区莲花镇泥塑以衢州地区天然黏土为原料经手工捏制而成,创作题材多样,从古代传说人物到现代卡通形象皆有涉及,其中以人物肖像最具代表性。在“泥塑工坊”,人物、花瓶、茶具等各色精致泥塑作品陈列在架子上。去年开馆时,市民刘梅琪就曾前来打卡。

  当普通的泥在掌心有了变化和造型,非遗鲜活而生活化的气息也扑面而来。“我对美术类展区很感兴趣,在这里,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泥塑。”刘梅琪说。

  在衢江区非遗馆,还有水碓模型、杆秤称重体验、电子画瓷体验等大小朋友可以自己上手实践的项目。“衢江非遗项目门类多、项目多,参观是一种了解非遗的方式,而让大家自己动手,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认识。”衢江区非遗馆工作人员说,“前期,我们就规划了很多可以多感官感受的互动项目,让非遗可知、可感、可触碰,大家对非遗的理解也会更加立体。”

  非遗学堂与研学之旅

  非遗学堂是衢江区非遗馆里的一处空间,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在此开展。

  8月16日上午,“瓷画古今 遗脉长青——画瓷体验活动”在非遗学堂举行。“以前我在馆里的电子屏上画瓷,现在在真的瓷坯上画,感觉很奇妙。”9岁的杨沐夕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传统陶瓷装饰技法,聚精会神地在未烧制的瓷坯上创作夏荷主题瓷画。活动中,参与者们在素坯上画山水、花草,享受非遗的乐趣。

  6月14日上午,来自11个国家的22名衢州学院留学生在带队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衢江区非遗馆,开启一场非遗研学之旅。在非遗学堂的拓印体验课上,来自老挝的杨如英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将宣纸紧紧地覆盖在衢州出土的印纹硬陶残片上,用水将宣纸喷湿,包上塑料膜后,拿着小刷子敲打,让宣纸和拓片充分接触。当蘸取墨汁的拓包敲打在半干的宣纸上,距今3000多年的纹样便在宣纸上显露出来。“我会把它带回去,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回忆。”杨如英说。

  衢江区非遗馆工作人员说,非遗学堂是特别设计的教学空间,已邀请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从业者在此开展非遗体验活动60余场,包括制作空心饼、糖画、叶画及剪纸等,尤其受亲子家庭的欢迎,单场活动最高参与人数达40人。此外,衢江区非遗馆还联合各幼儿园、中小学校、青少年宫及衢州学院等,开展非遗研学活动35场,参与人数累计达3700余人。

  元气满满的“小小非遗大使”

  8月16日上午,衢江区非遗馆举行了“小小非遗大使”聘任仪式,10名“小小非遗大使”获得了荣誉证书。

  “我的爷爷是十番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我也经常到非遗馆参加泥塑等活动,还主动报名了5月举办的‘非遗馆小小讲解员’培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讲解非遗,我花了半小时就基本会背了。”暑假里,即将步入初中的钱芳琦经常来非遗馆做志愿者,讲解起来有模有样。

  钱芳琦拿着“小小非遗大使”证书说:“我喜欢这样的活动和氛围,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可以过来帮忙。”

  周振凯就读于浙江省衢州旅游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18岁的他是“最大”的“小小非遗大使”。刚放暑假,他就到衢江区非遗馆申请做志愿者,穿上红马甲的他会根据游客的需要进行讲解。周振凯最喜欢讲解的是衢江美食,从口味到做法,他都如数家珍。“这样的社会实践让我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了解,在帮助游客的同时,也对我个人的职业成长十分有益。”周振凯说。

  “‘小小非遗大使’是从过去一年中,多次参与非遗馆活动且表现优异的孩子中选出的。孩子们的职责包括参与馆内导览、分享学习心得、在社交媒体宣传非遗等。”衢江区非遗馆工作人员说,“希望元气满满的‘小小非遗大使’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