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8月的一天,清晨5点,龙游县太平路的薄雾里,童士荣正佝偻着身子擦拭黄包车。车座被他擦得发亮,车把前挂着的小红旗在微风中轻摆——这面旗,是他从三伯父童坤的革命故事里汲取力量、从困顿走向光明的见证。
这个曾靠低保度日的因伤致残之人,如今是街坊邻里离不开的“童师傅”。而这一切的转变,要从十余年前,他与龙游县老科协党支部书记张国平的相遇说起。
2013年深冬,老科协党支部在走访困难群众时敲开了童士荣家的门。彼时,他因腿部旧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还要独自抚养年迈的母亲,靠每月380元低保金和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他总躲在窗帘后怕见来客,说话时头埋得像要钻进胸口。”张国平至今记得初见的场景。党支部当即决定结成帮扶对子,不仅帮他申请了黄包车运营许可证,还定期送来扳手、胶水等维修工具,逢年过节更少不了米面油盐。
“童师傅,低保能解一时之困,但咱得靠自己活出个人样。”一次张国平说的话,在他心里漾开涟漪。3个月后,童士荣揣着刚挣的零钱走进社区:“我这低保金给更需要的人吧,我拉黄包车能挣钱了!”退保那天,他特意把黄包车擦得锃亮,仿佛擦去了过去的怯懦。
为帮他打开心结,老科协党支部常邀童士荣参与红色教育活动。2018年深秋,他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走到遂昌县王村口。在斑驳的红军标语前,张国平指着“为工农解放而斗争”的红军字迹说:“士荣啊,你三伯父童坤就是为革命牺牲的,你遇到的这点生活难算啥?”
站在龙游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童士荣的手指抚过碑上“童坤”的名字,第一次对旁人说起深埋心底的往事:“三伯父是1935年牺牲的八路军干部,牺牲时我父亲比他小3岁。我母亲常念叨‘你三伯父是为咱老百姓死的,你是三伯父最喜欢的侄儿,要堂堂正正做人’。”那天起,他的车把上多了面小红旗,“拉车时看到这面旗,就想起三伯父扛枪的模样,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红色血脉在他心里苏醒,善举也渐渐成了常态。2020年疫情来袭,童士荣连续47天义务接送孤寡老人就医。2月的雪夜,独居老人张桂兰突发高烧,他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去老人家里,一步步把老人从6楼背下来。送到医院时,他的棉裤冻成了硬壳,额头却冒着热汗。“小荣啊,这大冷天的……”张桂兰攥着他的手哽咽,他却笑道:“张奶奶,我三伯父那代人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我给你搭把手算啥?”
这样的故事在他的黄包车上不断上演。2022年夏天,杭州游客将装有6000元现金和手机的包落在车上,他在原地守了3个小时,直到失主匆匆赶回。“师傅,这2000元您一定收下!”失主递来酬金,他却指着车把上的红旗:“我三伯父他们打仗不是为钱,我守着包也不是为钱。”
如今,童士荣的黄包车上总放着两样“传家宝”:张国平送的维修工具箱,他用来帮路人修过无数次自行车;街坊凑钱买的急救包,已救过3位突发不适的乘客。每逢老科协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搬桌椅。为老科协搬运电大教材的活儿,他一干就是8年,把一捆捆书搬上3楼,从没收过一分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