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旧梦化云烟 雄心九宵外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04版:名城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蓓 文/图

  去年的那个秋天,风轻云淡、田野开阔。碧玉般的金溪水,在蓝天白云下,缓缓地从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的杨家大桥底流过。彼时,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山坡上黄澄澄的音坑蜜橘已经挂果,田野里不时有雏菊和已经结籽的向日葵在风中摇荡。

  在杨家村村委会办公室座谈了大约半个时辰,村党支部书记余小云驱车带我们前往村郊的一座山坡上,那里是杨家村的公墓区,杨根奎就被寂静地安葬在那里。

  ?上海市档案馆出具的“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码头职工名册”,其中标有杨根奎的名字。

  (一)   

  一路风驰电掣,随着余书记的一声“到了”,汽车戛然而停。

  下车默默跟着余书记往山坡走去,路边正好摇曳着许多金黄色的野菊花。我走一步摘一把,等走到“八佰壮士”杨根奎的墓地,手中已经捧着满满一束金黄色的野菊花了——这是我对英勇的敬意。

  松柏低垂,山鸟鸣脆,山坡显得更加幽静了。杨根奎的墓地就坐落在路口,熄灭的香烛、枯萎的菊花、凌乱散地的小酒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有人前来祭拜过。

  墓地虽然不大,甚至显得有点局促,但是已经浇筑了崭新的水泥,铺就了大理石,被修缮一新了。

  墓地上立有两块灰黑色大理石石碑,一块是“八佰壮士杨根奎之墓”,由杨根奎壮士之子女、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村民委员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组织敬立;另一块是“八佰壮士杨根奎纪念碑”,这块纪念碑由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村民委员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组织共同立下,“抗日将领谢晋元少将之子谢继民”撰写碑文。

  前一块大理石墓碑是一面旗帜状的,立在墓地左侧,左上角刻有一个淡黄色的“忠”字,寓意英雄“忠心报国”之志,墓碑立于“抗战胜利七十六周年之吉旦”。后一块大理石纪念碑系斜躺着立于墓地右侧,于2021年8月15日立。

  (二)   

  杨根奎,系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养成了他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品格。1927年,他离家外出谋生,投身军旅,后转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八佰壮士”成员之一。

  这个从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走出去的,从“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杀戮出来的百战老兵,在最初下葬时,连像样的墓碑都没有。2021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之际,一部反映抗战体裁的电影《八佰》,在全国电影院热映,这才让杨家村这位被岁月尘封的抗战老兵,也被世人关注。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3个月,上海濒临沦陷。国民党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坚守最后的防线。为壮声势,实际留守人数虽仅400余人却对外号称800人,“八佰壮士”由此而来。“八佰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寇廲战98个小时、历时4天半时间,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这是一个拖住鬼子、阻击日军的战事,也是一场中国军人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奋勇抗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八佰壮士”最后以“宁愿死,不投降”的大无畏抗日精神,歼敌200余,给中国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斗志。至此,“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佰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的全民抗日歌声,唱遍中国,响彻寰宇。

  开化籍将士杨根奎,追随抗日将领谢晋元将军,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浴血奋战近5天。淞沪会战后,幸存下来的杨根奎历尽磨难。他在抗战胜利后,曾回到上海那片他为之战斗过的土地上,当码头搬运工,做铁路警察、车夫等,以微薄的薪资维持生计。在做铁路警察巡路时,杨根奎遇到了因战乱与家人走散且抱着年幼女儿的无锡女子黄钱争,于是,缘分让这三个苦命的人成为了一家人。

  (三)   

  1948年,杨根奎带着妻子黄钱争和养女朱小妹回到家乡。

  据村中老人回忆,回到家乡生活的杨根奎虽然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但杨根奎身高180米,肩宽脸方,外形甚是魁梧,随便往那一站,就有了威武的样貌。这些都非常吸引杨家村村民的注意。

  多年的军人生涯养成了杨根奎为人耿直、待人诚恳的特点。在家里,他整天只知道低头干活,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傍晚6点。但他也有耿直的一面:一但看到干活时有人偷懒,就会忍不住要高声斥责,不管是对家里人,还是对村里的其他人。

  或许是铁血老兵身上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威严吧,老人们说记得有一次,杨根奎正坐在村口的祠堂里和村民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当时有一帮地痞冒充地方警察,以到村里来抓赌博为名要进行讹诈。正巧那天,杨根奎穿着一件有肩章的军制服呢大衣,他看到冒充的几位“警察”,随即就站了起来,拉下脸,挺直身板瞪了几眼。那几位冒充警察的地痞,看见他,立即微微一点头、一鞠躬,就灰溜溜地走开了。

  (四)   

  “我们年轻人,以前都不知道,村里还有一位抗战老兵,并且还是‘八佰壮士’,太了不起了。”余书记向我们介绍说,2021年,杨家村村民委员会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组织共同修缮了“八佰壮士杨根奎之墓”,并立“八佰壮士杨根奎纪念碑”一块。现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杨家村里的一处抗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学生和民间团体前来祭拜,“英雄泉下若有知,也该含笑释然了吧。”

  因为特殊的身份,在那些个特殊的年代里,杨根奎生活得并不好。自从妻子因不堪忍受丈夫特殊的身份而飞来的白眼、鄙视,投河离去后,杨根奎更加沉默寡言了。他独自在贫苦的生活中,把3个子女拉扯长大。过惯了苦日子的杨根奎,常常吃剩饭残菜。在有一次连续一个多月的腹泻中,杨根奎支撑不住倒下了。

  下葬时,家人只是用碎石和黄土为他堆了一座土坟,那些曾经能够证明他“八佰壮士”身份的物品、文件,那些曾经留有壮士汗水与血渍的衣物,甚至那件曾经吓退过地痞坏人的有肩章的军制服呢大衣,都被付之一炬,永远地陪伴他长眠于地下了。

  一柱孤烟长天祭。“八百壮士”那种向死而生的信念,使他们变成了一面在中国大地上永远都不会倒下的旗帜。开化籍“八百壮士”杨根奎,是“八佰”军团中普通的一员,虽然英雄的身体早已化为尘埃,但他用不灭的信仰浇灌着大地。如今,在杨根奎的家乡,碧水潺潺,村庄亮丽,青山翠绿,瓜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