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夏季提防蜱虫叮咬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6版:热线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佩 通讯员 陈韦华

  “我在爬山时被一只蜱虫咬了,回家才发现!”近日,市民周女士的丈夫帮她从脖子后侧取出了一只蜱虫。回想起来,周女士仍心有余悸:“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蜱虫能传染很多疾病。而且听说城市公园里也有蜱虫,是这样的吗?”周女士拨打本报96811询问。

  城市公园真的也有蜱虫吗?市疾控中心给出了明确答案:是的,而且风险不容忽视。

  城市公园成新栖息地,蜱虫悄然“进城”

  蜱虫又名草爬子、壁虱,过去主要活跃在林区、牧区、山区。然而,随着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升,湿润的草丛、灌木、公园绿地和绿化带,正悄然成为蜱虫理想的“城市新居”。这种体形极小的吸血寄生虫,每年4-9月是其活跃高峰期,常被称为“草丛中的吸血鬼”。

  “虽然目前城区公园的蜱虫密度相对较低,但随着在公园锻炼、游玩的市民日益增多,市民及其宠物被蜱虫叮咬,甚至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切实存在。”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强调,“蜱虫,就在城市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缝隙中。”

  叮咬危害大,正确处理是关键

  蜱虫叮咬不仅造成局部皮肤红肿、过敏,更大的威胁在于它能传播多种严重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和森林脑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市疾控中心给出专业处理与防护建议: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应尽快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稳定施力拔出,切勿旋转、猛拽或用烟烫、涂油(如香油、酒精)等土方法,这些错误操作易导致口器残留或刺激蜱虫分泌更多唾液,增加感染风险。

  拔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彻底消毒伤口。如操作困难,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还应密切观察自身状况至少两周。一旦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叮咬处出现“牛眼状”扩散性皮疹等疑似症状,务必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暴露史,这对诊断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有效预防蜱虫叮咬?市疾控中心建议牢记“三要”原则:一要“避”: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的草地、树林、灌木丛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露营。在公园、草地或野外游玩时,尽量行走在步道中央,远离高草区和灌木丛边缘。二要“护”:进入可能存在蜱虫的环境时,穿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并将裤脚扎入袜子,减少蜱虫攀附机会。可以在裸露的皮肤和衣物(尤其是裤脚、袖口)上,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避剂,并按照说明定时补涂。三要“查”: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有助于冲掉未叮咬的蜱虫。仔细检查全身,特别是头皮、耳后、颈部、腋下、腹股沟、腘窝、腰部等皮肤褶皱处。还要记得仔细检查外套、背包等物品及随行宠物体表(耳廓内、四肢毛发间是重点),发现蜱虫及时清除。携带宠物逛公园后,应定期为宠物进行体外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