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执甲不休,以初心赴使命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4版:长寿之都·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霞 通讯员 张蓉 王蔚 吴翊龙 郑君 文/摄

  周爱新:“病人至上”,初心如一

  做医生很忙也很累,但他们习惯了忙碌和付出。2024年7月退休后,江山市人民医院周爱新主任医师步履间透着不输年轻人的劲头,依旧保持着每周三天门诊、两天病区会诊的节奏,每月还定期前往医共体分院坐诊,深入社区乡镇开展健康科普,为留守老人把脉问诊、指导用药。

  自1987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来到江山市人民医院,近40年的从医路中,周爱新从住院医师成长为医院副院长,岗位在变,“病人至上”的初心始终未改。在糖尿病日活动现场,她总拿着胰岛素注射模型,手把手教患者找准部位、控制力度;会诊时遇到年轻医生拿捏不准的病例,她会从铁皮柜里翻出泛黄的旧病历,指着多年前的相似案例细细拆解:“你看这里,当时患者也有类似反应,调整方案后效果很明显。”

  周爱新的抽屉里整齐码放的荣誉证书,默默见证着她的坚守:衢州市“115人才工程”人选、多次获评江山市科技拔尖人才、衢州市学科带头人、衢州市卫生系统名医……从江山市知识型职工标兵到浙江省卫生科教工作先进个人,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她对“用心为患者服务”这句承诺的践行。

  为方便患者随时咨询,周爱新专门建了微信爱心联系群,如今群里已有200多位患者。深夜的对话框里,常有她对用药剂量的细致提醒;周末的语音消息中,满是对饮食禁忌的耐心叮咛。一位在外务工的子女留言:“有周医生在线把关,家里老人的血糖我们远在外地也放心了。”

  2010年组建的“糖友之家”,是周爱新倾注心血的另一片战场。十四年来,她坚持每年为会员安排4次到5次体检,逐份解读报告,调整用药方案。不久前,一位入会患者带着家属来专程道谢,正是得益于周爱新坚持的定期体检,患者在冠脉CT中发现一支血管已经90%狭窄,由于及时安装支架才躲过了心梗风险。

  在她的带领下,“糖友之家”协会定期开展糖尿病日活动、健康互助行动,40多位患者在彼此鼓励中重拾健康信心。“只愿大家都好好的”,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成了协会最暖的底色。她的身影,恰似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照亮着基层医疗的路,也激励着更多医者接力传递这份守护与担当。

  刘慧玲:把生病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在开化县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外,总有家长带着孩子静静地等候,他们大多是冲着“刘医师”来的。刘慧玲,这位头发已染上风霜的儿科主任医师,退休后毅然接受医院返聘,每周的生长发育专家门诊前,长长的队伍是家长们对她的最好认可。

  1988年,刚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刘慧玲怀揣理想来到开化县人民医院,主动请缨加入刚成立的儿科。那时科室医生短缺、设备简陋,她凭着一股韧劲钻研业务,很快成为科室骨干。

  1997年,已是儿科主任的她深知“技不精则患难除”,专程赴浙江省儿童医院进修半年,带回的不仅是先进的诊疗技术,更让科室医护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实现质的飞跃。在新生儿与急重症救治领域,刘慧玲是开化的开拓者,她率先开展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让早产儿存活率大幅提升;面对溶血尿毒综合征、重症手足口病等疑难病症,她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填补了当地儿科医疗的多项空白。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无论啥职务,我首先是医生。”2001年升任业务副院长后,刘慧玲仍坚持每周查房坐诊,参与危重患儿的抢救工作。

  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来袭,作为定点医院的“指挥官”,她带领医护人员开辟专门病区,每天在两个病区连轴转,常常忙到深夜,甚至彻夜守护危重患儿。“那几个月像打仗”,轻描淡写的回忆背后,是开化县手足口病患儿零死亡的战绩,也让她收获了县政府授予的个人三等功。同年的“问题奶粉”事件中,她又冲在前线,组织全县婴幼儿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了受影响儿童,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担当。

  “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生病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刘慧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随时应对急诊,她特意把家安在医院附近,无论深夜凌晨,只要有需要,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查房时,她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询问病史,给孩子解释病情时像讲故事,许多哭闹的患儿见了她也会安静下来。

  如今,退休返聘的她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用三十多年经验结合新知识,为矮小症、性早熟的孩子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一位带着8岁女儿前来就诊的母亲感动地说:“刘医师不仅医术好,对孩子特别有耐心,孩子一点不害怕。”谈及三十多年的坚守,她唯一愧疚的是对家庭照顾太少,但看到孩子们康复后的笑脸,她觉得一切都值。

  从青丝到白发,刘慧玲用一生践行着“选择儿科,就是选择加倍的爱与责任”的诺言。在开化,她的名字早已是儿科医疗质量的保证,是无数家庭心中最温暖的守护。

  徐洪波:把病人治好是最有价值的事

  龙游县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徐洪波的诊室里,总是排着长队。这位行医四十二载的老中医,退休五年来依旧保持着每周坐诊的节奏,日均接诊五六十人,常常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诊室外候诊的患者中,既有龙游本地乡亲,也有县域外乃至建德、桐庐、兰溪、东阳等地赶来的熟客。

  作为“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库”入选者,徐洪波还获评“浙江省中医肾病重点建设专科带头人”“衢州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衢州市卫生系统首批名中医”,是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尤其是肾病诊疗的学术领头人。

  丰富的任职经历,让他积淀出独到的诊疗理念。秉持“源于中医,高于中医;源于西医,高于西医”的理念,徐洪波擅长以中西医结合之法诊治疑难危重病症,他深谙中西医结合之道,临证时既能精准辨证开出处方,又能结合现代医学制定科学方案。

  自入职龙游县人民医院后,他一手推动了中医病房、中西医结合肾科及血液净化中心的创建,让县域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肾病诊疗服务。如今,每日两次的查房仍雷打不动,他把“重经典、多临床”的理念融入带教,年轻医生们都说:“跟着徐老师查房,每天都有新收获。”

  在患者眼中,徐洪波的诊室总有种特殊的暖意。他常常延长接诊时间,直到送走最后一位患者;遇到经济困难的乡亲,会悄悄垫付药费,或是减免挂号费;对远道而来没挂上号的患者,也会免费诊治。

  “医者,必藏民于心,扶伤济世。”这是徐洪波对学生的教诲,更是自己的写照。在中医人才培养上,他高度重视师承教育,以身作则,将研习经典的心得与宝贵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为青年医师创造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提升能力与学历,为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倾注满腔热忱。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年轻医生成长为技术能手,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福音。

  “能把病人治好,是最快乐的事,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病人的一声谢谢,就是医者最大的回报。” 徐洪波说,只要医院需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当暮色为衢州的山峦镀上金边,这些银发医师的身影仍在忙碌着。王荣土刚结束一台手术,盛延标在整理当天的处方,周爱新的微信还在弹出新消息……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他们是真正的医者,因为只要生命需要,他们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