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执甲不休,以初心赴使命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霞 通讯员 张蓉 姜丽 韦燕芬 曾林 文/摄

  当夏日的暖阳洒满衢江两岸,一群鬓角染霜的身影依然穿梭在诊室、病房或乡间小路上。他们卸下了行政职务,却放不下听诊器;褪去了青春光华,仍坚守着医者初心。这些退休不褪色的医师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生动注解。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王荣土:无影灯下的“不老刀”

  在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大二院衢州分院),70岁的王荣土医生每天穿梭在病房与手术室之间。退休后,他被返聘回到临床一线,对他而言,这不是职业生涯的尾声,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病人至上,初心如磐”的新起点。

  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刀”,是年轻医生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至今仍是无影灯下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下班回家,只要医院有紧急呼叫,无论深夜几点,他总能火速赶回,这份随叫随到的责任感,贯穿了他返聘后的每一天。

  返聘后不久,有位90多岁的吴老太,因胃癌伴胃腔狭窄梗阻入院,重度贫血加上高血压、冠心病,手术风险极高。家属辗转犹豫,甚至想去杭州,又怕老人经不起奔波。王荣土耐心沟通,详解病情与方案,最终家属恳请他主刀。他当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详尽方案与应急预案,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刀的分量,在于它承载的生命之重,必须慎之又慎。”除了临床诊疗,王荣土更把培养年轻医生当作重要使命。科室讨论疑难病例时,他对治疗方案、手术指征的见解总能让后辈茅塞顿开;手术台上,遇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有他坐镇指导,团队便信心倍增,他会细致示范关键步骤,将数十年经验倾囊相授。查房是王荣土眼中“最好的课堂”,他会细致分析病情变化,优化诊疗方案,还会温和地鼓励患者,同时用现场提问启发年轻医生。

  一次上班路上,王荣土左脚不慎崴伤,上午门诊繁忙,他忍痛坚持接诊,没去拍片。后来接到肛肠科电话,有复杂病例需他会诊,他强忍疼痛与团队合作,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手术结束后,他的左脚肿了,第二天拍片才知道跟骨骨折。断骨复位后,医生叮嘱他静养,可从医30多年的他只订了副支具矫形器,买了副拐杖,便照常上班坐诊。

  如今,白发已爬上鬓角,王荣土仍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一线,有时一天连做数台手术指导或操作。“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是他毕生信条,也是他坚守的动力。他用医术解除病痛,用仁心温暖患者,更以“传帮带”助力医学传承,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盛延标:基层工作的细节连着生命

  在柯城区姜家山卫生院柯安卫生服务站,60多岁的盛延标每天都准时出现在诊桌前。这位有着45年基层医疗经验的全科医生,退休后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用日复一日的勤恳,诠释着“德馨于行”的分量。

  “基层工作看似琐碎,可每处细节都连着生命”,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坚守的信条。诊桌前的盛延标总带着温和的笑意,拿起听诊器时动作轻缓,解答患者疑问时耐心十足,用春风化雨般温和的言语为患者排忧解难。乡亲们都说,“看到盛医生在,心里就踏实!”他的名字早已成了邻里间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今年8月2日晚上7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这份坚守有了更动人的注脚。当时,一名工作人员抱着8岁男孩从附近游乐场冲了出来,声嘶力竭的呼救声刺破了宁静的黄昏。正在附近的盛延标闻声冲上前,大喊“快放地上”,只见孩子口唇青紫、面色惨白,生命体征微弱,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

  没有丝毫犹豫,盛延标立刻跪地为孩子做心肺复苏。有力的按压持续着,他的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额头很快渗出汗珠。不到一分钟,孩子出现微弱抽动,他又果断用指甲重压人中穴。当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窒息的寂静,周围的人都松了口气——孩子的脸色重新泛起红润,脉搏在盛延标的指尖下有力跳动起来。

  站起身时,盛延标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但他望着逐渐恢复气息的孩子,眼里满是欣慰。这场生死时速的救援,不过是他45年从医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基层医生治的是小病,守的是万家平安。”盛延标的听诊器里,藏着45年的乡土情。如今,他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诊桌前,书写着一名老党员、老医者最朴实的坚守。

  黄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

  身穿红马甲,携带各式工具,每天一早,黄俊便熟悉地走进常山城区多个独居老人和低保户家中,为老百姓宣教健康知识、送药上门、提供用药指导等服务,用行动践行着“百姓健康守门人”的承诺。

  1983年参加工作的黄俊,辗转多地,把半生时光献给了乡镇卫生院。1989年至2003年,他在原常山县芙蓉乡卫生院、二都桥卫生院担任卫生院院长,大山深处的每条小路都留下过他的足迹。那时交通不便,村民生病请医,他就背着药箱靠双腿翻山越岭,“苦是真苦,但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就觉得值”。身穿白大褂、红马甲的他,成了乡亲们眼中最安心的符号。后来,他虽然辗转不同的岗位,但仍勤奋钻研,任何交到他手里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让身边人放心。

  2023年退休后,闲不下来的黄俊,得知辖区的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棘手,患者多、沟通难,他二话不说接下重担。“我是党员,身体还行,能多做一点是一点。”精神障碍是个特殊病种,大部分病人不能正常交流,智商低。接手这项工作后,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遍辖区内200多个病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基本病情、服药情况等。

  他知道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工作除了耐心、细心,还要有精神障碍专科方面的知识和心理沟通方面的技巧,黄俊不分上下班时间,边做边学。针对不服药、病情不稳定的病人,他多次上门进行心理疏导,致力于帮每一位患者稳定病情。

  精神障碍患者的体检工作更是块“硬骨头”,黄俊也硬生生地啃了下来。为了提高患者的体检率,对于不好沟通的患者来医院体检,黄俊会全程陪同,用多做多陪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去年有近80位患者因自理能力差不能到辖区医院体检,他便组织同事带着心电图机、抽血器材、听诊器等上门体检。“公卫工作没啥诀窍,就是手勤、脚勤、口勤。”他常跟同事说,老百姓信任了,工作就顺了。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百姓健康四十年,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耐心传递温暖。“人民健康是我的使命,希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度过一生。”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一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健康梦”最朴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