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芸 文/摄
8月15日,由衢江区妇女联合会主办的“童”行美丽乡村?遇见美好未来——青年衢江儿童友好主题暑期研学实践活动举行。来自青年衢江儿童观察团的儿童代表、特邀儿童代表共35人参加活动,他们以“一米视角”探寻乡村振兴与儿童友好的融合之美,亲身体验了衢江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示范县的丰硕成果。
粉干工坊里的非遗传承课
当天上午,儿童代表踏上了“童”行美丽乡村的研学之旅。当大巴驶入衢江区双桥乡,粉干记忆馆灰砖墙上的斑驳痕迹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在这座1971年建造的老建筑里,孩子们通过光影宣传片了解到,曾经的战备盐库如今已变成非遗文化展厅。杨可馨忍不住伸手触摸传统粉干制作工具,“原来爷爷说的‘老手艺’长这样呀。”空气中弥漫着大米的清香,非遗传承人舒雪良向儿童代表们介绍着。
舒雪良演示制作粉干时,儿童代表们目不转睛盯着他手中的粉团,随后,儿童代表上手实践。杨可馨像模像样地完成了作品:“要像扎辫子一样慢慢绕。”随后,儿童代表们参观了粉干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午餐时分,儿童代表们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粉干,他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很可爱。
千年古村里的古今对话录
午后,研学团来到了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
清风徐徐,村口的古樟树投下浓密绿荫。在杨炯清廉文化馆前,孩子们认真聆听着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任盈川县令的故事,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用乡音讲述村庄变迁。
漫步乡间绿道时,孩子们成了“小小观察员”。杨可馨发现河道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游动的小鱼;儿童代表梅振霖对水车产生了兴趣,跟着村民学起了灌溉原理……
研学手册里的成长新感悟
返程的大巴上,孩子们的研学手册已经写满。叶承泽的本子里夹着自己做的粉干样品,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从一粒米到一碗粉,要经过18道工序,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很多本领。”梅振霖则收集了盈川村的树叶标本,他说要做个乡村变化主题的手抄报。
杨可馨告诉同行的老师:“回家要教妈妈做粉干,还要讲杨炯县令的故事。”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分享声中,大巴缓缓返程。
在接送点,叶承泽举着手册向妈妈展示:“你看,这是衢江的‘千万工程’,是不是很厉害?”梅振霖则和家长讲述着粉干制作的步骤,杨可馨把当天的见闻画成了漫画……这场研学之旅,让孩子们见证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