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写景物有妙招(二)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05版:南孔少年·小记者成长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淑菲 衢江区莲花镇中心小学校长 衢州市名师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写景物的三个妙招。那么,如何细腻描绘景物呢?

  妙招一:让景物可触可闻

  观察景物,需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种感官,细致捕捉景物的独特之处。只写“看到的”远远不够,唯有让感官共同“发力”,才能让文字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视觉可聚焦颜色(如枫叶的红、天空的蓝)、形态(如柳枝的纤细、山峦的巍峨)、动态(如落叶的飘转、溪流的奔涌);听觉可捕捉自然声(风声的呼啸、蝉鸣的聒噪)、人为声(街头的叫卖、脚步的轻响);嗅觉可留意草木香(桂花的香、水果的甜)、环境味(雨后的泥土腥气);触觉可感知风的温度、物体的质感(树皮的粗糙、花瓣的柔软);味觉可关联间接感受(梅香里的微酸、雨落舌尖的淡腥)。

  妙招二:让景物会“说话”

  巧用比喻和拟人,能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仿佛能“开口”传递情绪。

  用比喻时,要避开俗套,精准抓住“相似点”。比如写月亮,与其说“圆圆的月亮像玉盘”,不如说“那圆圆的月亮好似一颗滚进墨色丝绒里的巨大糖霜球”,更显新意。拟人的高阶用法,是给景物赋予动作、情感或性格。如“笋芽儿探出头,悄悄打量世界”是赋予动作;“已是悬崖百丈冰,她在丛中笑”则赋予情感;“老槐树总把影子铺得老远,像怕我们晒着似的”却赋予性格。

  妙招三:让景物有变化

  景物并非静止不变,同一处风景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差异,能让文章更有节奏。写景时,可动静结合:静态是“底色”(如草如茵、湖如镜),动态是“亮点”(如日落西山、云走山移),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时空变化:写同一地点时,可展现“晨—午—暮”的光影流转,或“春夏秋冬”的形态更迭,让时间的流动藏在景物里。

  比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是静态描写,勾勒出百草园的“底色”;而“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则是动态描写,让百草园瞬间有了生机,动静相衬,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