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文 周芸/摄
8月1日傍晚,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南孔爷爷的书房内,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的吴施琪同学端坐于朗诵台前,一袭翠绿色旗袍衬得她身姿挺拔。她声音清朗如溪流,将水亭门千帆竞渡的繁华景象娓娓道来——那些沉睡于泛黄书页的古城往事,被清澈童声悄然唤醒,在夏夜晚风中重新流淌。
此前,“声动古城·衢韵悠长”故事朗诵会已在烟火升腾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生动启幕。教师、医生、售货员、收银员……各行各业的市民化身“衢州推荐官”,用语言织就古城记忆的经纬。而孩子们纯净的童声,为这条记忆长河注入了最为灵动的清泉,历史回响在新一代的唇齿间,焕发出令人心动的光彩。
母女同台朗读水亭门往事
朗诵会前两天,吴施琪和妈妈吴燕飞拿到了《衢州弄堂》里的《水亭门》选节。母女俩立刻投入排练,连走路都在琢磨字句顿挫。活动当天,在温和的灯光下,吴施琪身着翠绿色旗袍,吴燕飞则选了件沉稳雅致的淡色旗袍相伴。吴燕飞说:“这不仅是一场朗诵,更是我们两代人对家园记忆的郑重致意。”
“水亭门码头作为衢江航道上最重要的码头,自唐宋至明清,航道中千帆林立……”吴施琪吐字如珠玉滚落,标准的发音让台下的游客沉浸其中。身旁的妈妈吴燕飞眼中含笑,望着女儿专注的侧影。
吴燕飞从小就在衢城小西门边长大,那些晃晃悠悠坐船过河进城的画面,停留在她的记忆里多年。直到参加本次活动,听到其他人讲述小西门街的故事,她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再次和女儿仔细讲述过去的历史。此刻,女儿清越的声音讲述着水亭门的“前世今生”,仿佛时空折叠,两代衢州人关于江河、城门与生活的记忆,在舞台上温柔相拥。
“和她一比,我这老衢州的发音更不标准了。”表演结束,吴燕飞轻抚女儿肩头,笑意盈盈。这对母女同台,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更是记忆在血脉中的悄然接力——旧日渡船桨声虽已消逝,但古城的故事,正由新一代的声音稳稳托起,传向更远的未来。
校园金话筒讲述钟楼巷往事
当钟楼巷的传说在王铭同学口中徐徐展开时,一种独特的韵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位来自柯城区鹿鸣小学的女孩身着深蓝旗袍端坐台前,亭亭如荷。“老衢州人把从县学街向东延伸到钟楼的一段称‘钟楼底’,钟楼往东接化龙巷的一段称‘钟楼巷’……”她讲述的节奏如溪水轻叩卵石,起承转合间自带韵律,尤其那些浸润着古韵的地名,被她念得格外熨帖动人。
这份对衢州天然的亲近感,源自她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衢州人,在家都讲衢州话,那些街巷故事,她大多有所耳闻。进入小学后,老师对她声音的夸赞,为她叩开了朗读世界的大门。此后,她便站上了各个朗诵、主持的舞台。“用声音把故事演活,就像给它们插上了翅膀。”王铭说,“那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王铭的搭档王清和即将升入三年级,年纪虽小,台风却稳如磐石。作为校园广播站的“金话筒”,她对朗读的热爱始于一年级,学校国旗下讲话、“六一”活动等,都能看见她主持的身影。当两人共读《钟楼底》时,王铭的生动叙述与王清和清晰稳健的表达相得益彰。王清和面对观众与直播镜头毫无惧色:“在这里,我不仅锻炼了胆量,更读懂了故乡的街巷故事。”
讲述结束,台下传来市民、游客的喝彩:“讲得真好!”舞台一侧,王清和的妈妈张钦全程见证了同学们的表现,她的眼中盛满了赞许与骄傲:“这些孩子表现得非常好!”
当稚嫩的童声拂去衢州街巷故事的尘埃,历史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游客得以触摸古城的灵魂,更让沉寂的街巷在声音的魔力中重新苏醒,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声动古城·衢韵悠长”故事朗诵会仍在继续。每周五傍晚,水亭门街区那间飘着书香的南孔爷爷的书房,成了时光流转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