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 文/摄
午后的阳光把柏油路晒得热气腾腾,蝉鸣聒噪,容易勾起人内心的烦躁。这时候若能寻到一处地方,有树荫漏下的碎光,有草木透出的凉气,还有一杯从舌尖凉到心底的茶汤,大抵是对燥热最温柔的慰藉。在柯城区鹿鸣文化院街11-5号,渌水堂就是这样一处所在——白墙黛瓦映着青翠绿意,推门便是茶香与墨香交织,连时间都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舌尖上的自然与巧思
渌水堂的空间之美,比茶味更先映入眼帘。一层区域摆着温润的木桌,沙发柔软得让人想陷进去,身边的鲜花与各式茶具相映成趣,阳光透过绿叶在庭院上投下斑驳光影。“你看这白墙黛瓦,再配上外面的绿植,真像幅画一样。”一位常客捧着茶杯笑道,眼神扫过墙上的字画,语气里满是惬意。
往下走,负一层的包厢更显私密,适合三五好友小聚或商务洽谈,在茶香里谈事,倒比会议室多了几分松弛;再往下,负二层的书画展览空间更是惊喜,笔墨丹青与茶气相融,让人觉得,在这里喝的不只是茶,更是对美的一种体验。
当然,茶才是这里的主角。“来尝尝东方美人。”主理人徐红梅笑着执壶,85℃的热水注入白瓷杯,茶叶在水中舒展,一股清新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它又叫香槟乌龙,你细品。”入口先是醇厚茶香,而后花香、果香、蜜香在口腔里层层铺展。“这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茶。”徐红梅指尖轻点茶叶,“虫子的唾液留在叶上,发酵后才生出这天然的香,维多利亚女王喝了十分赞赏,东方美人之名便由此而来。”
年轻人则更爱创新茶饮。荔枝气泡饮装在葫芦瓶中端上来时,杯壁凝着水珠,绿茶基底混着新鲜荔枝的甜香,加入气泡水后,“咕咚”一声,冰爽感顺着喉咙往下滑。“这似甜非甜的奇妙感,其实是因为没放多少糖,基本都是荔枝本身的清甜味。”徐红梅解释道。旁边的青提气泡水茶更显层次,青提的果香缠着阿里山乌龙的高山冷香,气泡在舌尖跳跃,一位年轻食客咂咂嘴:“爱甜的和不爱甜的都会喜欢,回甘让喉咙里一直甜丝丝的,很奇妙。”
此外,店里的茶藏着不少“冷知识”。白毫是茶叶最细嫩的部分,“一整个茶山一年也产不出一斤”;红玉茶能泡十七八道,越泡越有肉桂香;文山包种茶带着“包中”的谐音,“很多孩子要迎接重要考试的家庭都爱喝,图个好寓意”;上世纪80年代老茶更有意思,“最初喝是梅子香,放久了喝就成了木质香,就像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徐红梅说。
一杯茶里的半生沉淀
“渌水,意为清澈的水,渌水堂的名字便取自李白‘下有渌水之波澜’。同时,《渌水》又是一首古琴曲名,琴常与茶搭配,白居易的《琴茶》诗中曾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徐红梅指尖划过菜单上的字,这位80后主理人,精通琴棋书画,眉眼间带着江南女子的温婉,说起茶与艺术时有着藏不住的热忱。
她与茶的缘分,要从2005年说起。那年她刚嫁到台湾,在闲暇时成了“考证狂魔”:茶道、花艺、香道,甚至会计等相关证照,“只要能考的,我都去试”。本硕均在研习国画的她,一直以来都有着对美的执着追求,也在那些年间持续充实、沉淀自己。2015年,她开了一家名叫“甘露轩”的艺术中心,茶道教室、香道教室、花艺教室等一应俱全,是她内心想要的艺术空间。
2023年回衢州看望父母时,徐红梅偶然走进鹿鸣文化院街,“一看到这里的白墙黛瓦,还有红房子、文化博物馆,以及附近市“两中心”的图书馆、美术馆,我就觉得:‘是这里了’。”她三天内就定下店面,处理完前期的琐事后,2024年全身心投入装修,“虽然装修的过程很艰辛,但想到能在这里做喜欢的事,值了。”
2025年3月,饱含宋式美学初心的渌水堂终于开门。“一楼和负一楼做茶饮,盈利的部分用来支撑负二楼的艺术空间。”徐红梅规划道,“以后想办读书会、开画展,还想尝试用鲜奶和茶叶制作奶茶。外面的奶茶选择虽多,但自己做的当然更加安心。”
她总说,做茶最重要的是“用心”。“茶是包容的,能和水果、鲜花、牛奶搭配,就像人生,能装下各种滋味。”说着,她泡起一杯老茶,木质茶香在空气中弥漫。窗外,鹿鸣文化院街的青石板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而渌水堂的茶烟,还在袅袅升起,像一个关于热爱与美的承诺,温柔地萦绕着每一个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