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辉
“吃完饭连碗筷都不收的孩子,将来大概率不会成为成功人士。”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其实不仅他,许多专家表达过相似观点。除了不收碗筷,还包括不叠被子、不会做饭……但凡不爱做家务的孩子,被某些专家预言长大后不会有出息。
如今我年近花甲,放眼四周,专家们说得委实不错。当年那些懒孩子,现在都快退休或已经退休,果然没有成为成功人士。然而,我们家都是勤快孩子,我们哥仨不仅收碗筷、叠被子,做饭手艺都算不错,可是同样没有成为成功人士,收入一直拖本市平均工资的后腿。我一琢磨便明白了,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别说赚一个“小目标”,能开入门级豪车去参加同学聚会的,一个班上都没几个人。所以你从小收碗筷也好,不收碗筷也罢,大概率以后都很难成为专家口中的成功人士。
我的大侄儿大伟从小被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收碗筷,连添饭都是奶奶帮忙的。有一些“正直”的亲戚看不过眼,早就断言他将来一定是个废柴。一晃大伟已经36岁,如今在一家大企业当部门经理,管着70多人,年薪三四十万,在我们这座城市,属于妥妥的高薪阶层。如果以大伟为例,去请教专家为什么出现了这种非正常现象,估计也难不倒专家,人家会说:“我说过这类孩子大概率将来没出息,又没说一定没出息……”也有一些专家可能会说:“我说的成功,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成功应该是品格高尚,受人尊重、德艺双馨……”
其实,专家和家长心里可能都明白,成功与收碗筷之类行为并无绝对关联,他们之所以爱这么说,无非以此作为威胁,希望能逼孩子“学好”。可是孩子并不弱智,他们有自己的思辨能力,虽然思想尚不成熟。那些十分牵强的“道理”,非但骗不了孩子,还会破坏大人话语的权威性。“吃完饭帮着收拾碗筷,是最基本的礼貌,谁也不应该总让别人为自己服务。”如果家长这么直接对孩子说,相信他们也能听进去。什么事都往“成功”“出息”上硬扯,自己觉得咋说咋有理,孩子早已不把你的说法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