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求索真相是对历史负责,对受害者负责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周芸

  2001年9月18日,湖南常德师范学院(现湖南文理学院)成立了中国高校首个专职研究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的学术机构——细菌战罪行研究所。

  出生于1953年的陈致远教授,至今仍担任着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所长,二十余年来步履不停地奔走于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的路上,带领研究所成为国内研究细菌战史实力最强、成果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

  2004年,陈致远作为专家受邀赴日本东京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以下简称细菌战诉讼)出庭作证,并呈递受害鉴定书,发出呼唤公道、揭露真相的正义之声。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您是如何与日军细菌战史实研究结缘的?是什么力量支撑您深耕这一领域,其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学术挑战?

  陈致远:一切开始于1998年常德市发起的细菌战受害调查。作为研究常德地方史的学者,我们深知发生在1941年的日军常德细菌战在日本侵华史上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厘清历史真相。事实上,在1998年之前,已有一些文章和著作披露了抗战时期日军投放细菌造成的惨痛后果,1995年常德出版的小册子《辛巳劫难——1941年常德细菌战纪实》也提供了初步资料,这让我们对调查充满信心。

  投身这一领域的过程中,湖南文理学院的支持成了重要的后盾,让我们能够安心开展工作。当然,挑战也显而易见。细菌战历史的挖掘需要面对资料匮乏、亲历者渐少等诸多难题,如何系统梳理碎片化的信息,还原历史全貌,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学术挑战。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支撑着我们一步步走了下来。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您和团队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搜集资料?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陈致远:资料搜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开展:一是实地调查,直接采访相关人士,包括细菌战受害者和其家属等,从他们的口述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借助日本友好人士的力量,其中细菌战诉讼原告团日本律师一濑敬一郎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上的帮助;三是查阅各类档案,从历史文献中寻找佐证。细菌战诉讼期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第一届、第二届的本科生也参与到了调查中,从1999年一直到2002年,才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资料。

  调查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困难是资金和交通问题。由于经费紧张,大家只能骑自行车去偏远地区调查,风里来雨里去是常态。更棘手的是民众的情绪,当时老百姓对一起参与调查的日本人士存在抵触心理,我们需要反复耐心解释,消除他们的误解,才能顺利开展访谈。细菌战诉讼期间,我们还多次赴日调查,比如在日本相关机构查阅战史资料时,也会面临“不予公开”的阻力。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您的研究成果丰硕,像《纪实: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等著作广受关注。在这些成果中,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什么?国际学术界对常德细菌战研究的态度如何?

  陈致远: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套丛书:一套是《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研究丛书》,这套书对常德细菌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研究,在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受害地个案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另一套是《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这套书的突破性尤为显著。该《丛书》实现了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侵华日军在中国各地进行细菌战实战的情况,包括部队构成、实验活动、投放细菌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与常规作战的关系以及造成的杀伤规模等;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分部队研究和围绕鼠疫、霍乱两大细菌武器进行专门研讨。其中,对1855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9420部队这4支日军细菌部队,我们各撰写了一本著作,这些都是此前从未有人做过的工作。

  国际学术界对常德细菌战研究的反响颇为强烈。湖南文理学院分别在2002年、2006年和2015年举办了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界普遍认为,侵华日军在常德发动的细菌战,在细菌战受害城市中是典型代表,在对日诉讼过程中,常德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细菌战导致的人口死亡数据长期存在争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这段历史的传承,学界和社会该如何协作?您对青年学者投身抗战史研究有什么建议?

  陈致远:以常德细菌战造成的人口死亡数据为例,细菌战诉讼期间,得到日本法院认定的受害死亡人数是 7643人,但是首席律师一濑敬一郎对此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补充证据。我们始终坚持以严谨的态度考证,通过不断挖掘新的档案资料、走访更多知情人,力求还原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数据。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受害者负责。

  对于历史的传承,我们始终在努力。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在2007年申报成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4年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一期投入80万元,产出的一系列论文和著作获得了湖南省社科成果一、二等奖。我们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这段历史。学校也高度认可我们的研究,将其打造成品牌,各学科专业会组织学生参观、参与相关竞赛,不少作品还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此外,我们还邀请学者专家来校开设公开课和讲座,让更多学生受到触动。

  如果青年学者想投身抗战史研究,我建议他们首先要将研究继续深化,同时拓宽视野,多角度开展研究。抗战史中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研究还有不少空白点,青年学者可以从档案文献的再整理、数字化以及研究成果的重新整合入手。另外,编写一套代表新研究水平、高质量的论著也很有必要。虽然目前我们团队的核心骨干只有五六个人,但我们相信,随着更多青年学者的加入,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研究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这段历史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