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芸
8月3日,龙游县溪口镇,南孔学堂的孩子们准备了一场特别的结业典礼。
这场以“五载南孔润溪梦,赓续儒风启新章”为主题的庆典里,童声穿越千年,竹编手艺在指尖流转,衢州学院教师、溪口镇干部、家长和孩子们在热闹里细数着过去的五年时光。
教育坚守
“2021年播下第一颗种子时,只想给山里的孩子多一个看世界的窗口。”首任南孔学堂负责人董丽佳,说起了这段教育历程的起点。当时,课堂里仅有寥寥数人,如今,学堂已累计服务6.5万人次,开设课程1141次。
董丽佳感慨,南孔学堂不仅是孩子们拓宽眼界的平台,更让大学生在教学设计中进步,实现“双向滋养”。第四任负责人李嘉怡以“三情”诠释这份坚守:为沉默的孩子建“一人一档”成长档案,是师生情的温度;从独自焦虑到团队协作,是同伴情的力量;带孩子学竹编、访老街,让课程长出溪口的模样,是乡土情的扎根。
成长魔法
“五年前,过烁敏见人就躲,现在她敢站在台上讲‘溪口的竹’。”家长代表过烁敏妈妈的分享,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在学堂的包容氛围中,孩子从沉默不言,到主动参与国学朗诵、科学实验,性格的转变比知识积累更珍贵。
“暑期没人带孩子曾是难题,南孔学堂是一场及时雨,把问题解决了。”王艺晨的父母点赞课程的多元价值:趣味英语课引燃孩子的表达欲,“小小科学家”课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以我行护溪口”课程让孩子读懂竹编中的家乡骄傲。而一课一总结、一周一反馈更让家长们放心托付。
教育接力
“站在前辈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南孔学堂现任负责人石文雅的话,道破传承的意义。她延续着“一人一档”“家访摸清需求”的传统,更在创新中让课程接地气——英语课程融入溪口方言,写作课程让孩子写“老街石板”“灵山江风”,国学与乡土在这里碰撞出新火花。
志愿者团队的成长同样显著。从初上讲台时的紧张,到设计课程时的从容;从管理班级时手忙脚乱,到用“故事引导法”化解矛盾,他们在实践中读懂了教育不是灌输,是陪伴成长。
共绘蓝图
溪口镇党委副书记邵张准认为南孔学堂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暑期生活,更成为校地协同的纽带。
衢州学院副校长郑文山说,南孔学堂实现大学生与小学生双成长,为溪口教育注入“课程优化、模式革新”的活力,探索出高校资源下沉乡村的校地协同样本。
家校联合会送来了锦旗:“五载润溪,儒风化雨;南孔传薪,童心筑梦”,定格了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五载春秋流转,南孔学堂如溪口的竹,根扎得越来越深,叶长得越来越茂。正如衢州学院教师、南孔学堂项目负责人窦高杰所说:“教育的坚守不止五年,未来,我们会带着初心,让乡土教育的种子在溪口继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