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文 顾欣桐/摄
日前,江山市环城西路西门小区外的街角,68岁的刘日才刚走出自己开办的中医诊所不远,就遇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84岁的王石心背着包,慢悠悠地往家走。“王老师!”刘日才快步迎上去。“刚在社区上完书法课哩!峡口小学的暑期兴趣班结束我就到社区来开班了。”老人笑声爽朗。
简短寒暄如石子入湖,在刘日才的心里漾开层层涟漪。望着恩师远去时依旧挺拔的背影,看着三三两两在路上嬉戏的孩子,他蓦然想起不久前在《衢州晚报》看见的“嗨!为你点桌温暖的菜”特别行动,一个念头涌上心头:为王老师点桌菜,再忆那段封存半世纪的师生情。
山路灯影里的“贵人”
1974年,17岁的刘日才从江山县峡口中学毕业,随后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1975年8月,乡里要办一所小学,缺位民办教师。时任立新小学教师的王石心和乡干部便推荐了刘日才,“他高中毕业,文化好。”
从此,每周日的傍晚,刘日才和周边几个村的老师一起,到立新小学学习。王石心作为一名资深小学老师,手把手指导新教师们备课。刘日才回忆:“王老师告诉大家,在混合多个年级学生的复式班上课,时间要安排好。江山话要转变成普通话,做好翻译才能让只会说方言的孩子掌握知识。”
两年后,浙江省高校招生的消息传来,刘日才与几个朋友看着招生信息与选报流程,心里直打鼓:“全乡就一个名额,轮得到我们吗?”王石心听说后劝大家:“一定要去报名,把握住机会。”
根据当时大学录取方法“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群众推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群众推荐要开社员大会,村民白天上工,只能夜里聚。王石心走了三四公里山路来到社员大会现场,社员们七嘴八舌地说:“日才给我治过腰痛”“他教娃认字特耐心”……王石心一条一条记下来,最后捧着那张按满红手印的纸笑着告诉刘日才:“成了。”
刘日才拿到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王石心对他说:“学医要精通,半通不通是害人。”这句话成了刘日才的医者心灯——从浙江中医学院苦背数百方剂,到成为江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再到退休后开设中医诊所,锦旗挂满四壁。
一桌热菜,几代人的见证
重逢的缘分在2010年左右结穗。刘日才在一次探望岳母时,竟在楼下遇见了王石心。此后十几年,他探望岳母或过年过节时,总不忘给恩师捎点东西。而今街头偶遇,听闻王老师仍奔忙于社区书法课、峡口小学暑期兴趣班,刘日才内心的感恩与敬佩之情持续沸腾,随即联系了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的贵人。”刘日才一直记得王老师爱吃肉的喜好,便通过微信檬兔生活小程序精心点单:碗窑红焖猪蹄、金牌手撕酱鸭、蒜泥油麦菜等菜。
当记者将江山东方文岚酒店大厨新鲜烧制的菜送往王石心家时,正好得知此事的江山市峡口小学学生家长陈娟也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想让孩子们看看,感恩的心能跨越多少岁月。”“我们校长在暑期兴趣班结束讲话中,总会提到王老师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奉献的退休教师,我很尊敬他。”陈娟女儿毛程子熙说。
在满室饭菜的香气中,王石心夹起一块红焖猪蹄细品:“香,还不油腻!”随后手机屏幕亮起,刘日才特别录制的感恩视频开始播放:“感谢您一路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老人放下筷子告诉记者,“这个学生很有情义,也很感谢你们。”
这顿饭的尾声,陈娟轻声对孩子们说:“记住这堂跨越五十年的‘感恩课’。”当年王老师提着灯,照亮过刘日才的路;如今这桌热菜,也暖了老人的岁月。
若您也想为生命里的“贵人”点一桌温暖的菜,想让他在餐桌上收获惊喜,欢迎通过本报热线96811联系我们,让那些年错过的感谢在餐桌上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