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如何破解 “指尖上的暑假”?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03版:南孔少年·教育观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佩

  连日来,本报《倾听树洞》栏目收到众多家长的咨询:暑假时间长,家长工作繁忙,“电子带娃”成了不少家庭的无奈选择。可是稍不留神,孩子就被电子屏幕牢牢吸引,从好奇滑向沉迷,从放松转向失控。很多孩子甚至不管是吃饭还是做其他事情,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或电脑,大人跟他说话也听而不闻。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这“指尖上的暑假”该如何破解?今天,我们请《南孔少年周刊》专家智库导师、衢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衢州市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郑利锋,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专业建议,助力家长和孩子夺回假期“主导权”。

  家长应率先做“放下手机的榜样”

  五年级的睿睿对电话手表“情有独钟”。妈妈张女士最初决定给睿睿买电话手表,看重的是手表的定位和通话功能,但暑期过半,她发现睿睿每天玩手表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小时。

  “他热衷于手表中的益智应用,一玩手表就是两个多小时,玩积分游戏、和朋友聊天、点赞别人的好友圈。现在我每次最多让他玩20分钟,可时间到了,他总不愿放手。”张女士忧心忡忡地说。

  “我希望孩子多社交,但不是依赖电话手表。”张女士的担忧,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郑利锋指出,电子产品凭借多功能、新内容和即时互动特性,对青少年具有强大吸引力。暑期使用时间增加是常见现象,但“电子成瘾”需警惕。他强调,家长的行为比说教更有力量,应率先成为“放下手机的榜样”。

  郑利锋建议家长试试这几招:第一,回家先做“手机减法”,下班回家后,主动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特别是晚餐时、孩子学习时,尽量不碰手机,用“我在专注陪你”的态度代替“别玩了快学习”的唠叨;第二,需要用手机时提前“打招呼”,若临时需处理工作或紧急事务,提前告知孩子,让孩子理解手机是工具;第三,多给孩子“高质量陪伴”,比如每天留20分钟和孩子一起阅读、户外活动,或者讲讲自己小时候没有手机的暑假怎么过。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关爱,减少其从虚拟世界寻求存在感和满足感的动机。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全家总动员,和孩子一起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那么一定会事半功倍。建议爸爸妈妈可以空出一段时间,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专注于与孩子互动,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养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我们需要认识到,过度担忧甚至‘妖魔化’电子产品本身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环境的合理约束下,是能够平衡好现实生活与数字世界的,并不会轻易陷入‘手机成瘾’的困境。”郑利锋说。因此,他提醒家长们,对于电子产品不必“谈虎色变”,将屏幕视为洪水猛兽。

  试图在当今社会完全隔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既不现实,也非明智之举。郑利锋表示,电子产品早已深度融入学习、社交、信息获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本身是强大的工具——是获取知识的便捷窗口,是激发创造力的新画布,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而在于如何科学、合理使用。

  家长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孩子从小建立并内化“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

  1.明确界限:区分娱乐、学习与社交的时间与场合。例如:设定每日或每周屏幕娱乐时长上限;规定作业完成前、餐桌上、睡前不使用娱乐性设备;

  2.提升认知:帮助孩子理解过度使用的风险(影响视力、睡眠、专注力、真实社交),同时认识其作为工具的价值;

  3.丰富选择:积极提供多元化的线下活动(运动、阅读、艺术、户外探索、家庭互动),让孩子体验屏幕之外的精彩,自然降低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4.持续示范:家长自身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模式,是对孩子最直观、最有力的教育。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屏幕的主人,而非囚徒。”郑利锋强调,“通过智慧的引导和规则的建立,屏幕完全可以成为助力孩子成长、拓展视野、放松身心的有益工具。这份引导的责任和信心,正是‘现代家长’需要具备的智慧。”

  同时,郑利锋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三种表现则要高度警惕,可能已经出现电子产品成瘾:第一,使用手机行为失控,日益沉迷于手机;第二,有戒断症状,终止玩手机时出现易怒、焦虑,甚至冲动行为等;第三,耐受性增加,需要不断增加手机使用时间或投入程度才能获得满足感。家长观察到孩子出现以上三种表现一定要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